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血糖含量不超标的无高血压症状的2型糖尿病且患有早期肾病的患者58例随机平均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比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的血压和尿清蛋白排泄情况,其中观察组患者服用厄贝沙坦片,对照组不服用,两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于正常范围之内。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厄贝沙坦片的观察组患者尿清蛋白排泄率(UAE)明显减少。结论:厄贝沙坦对糖尿病早期肾病具有缓解病情进展或是逆转的作用,治疗期间对血压无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厄贝沙坦;血压;尿清蛋白排泄率
糖尿病对患者的损害往往以出现肾病时最为严重,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的损害,就会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排泄,且难以扭转病情最终致使肾脏衰竭。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的功效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由于厄贝沙坦的降压过程给肾病带来的积极疗效影响了其对糖尿病的疗效评价[1]。通过对厄贝沙坦对血压正常的早期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的观察,探究其对肾脏的保护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4月~2004年12月金华中心医院确证的58例糖尿病兼早期肾病患者作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58例患者平均病程为4年,按照WHO标准诊断均为糖尿病、肾病选择为早期肾病,尿清蛋白的排泄率为35~305 mg/d.观察组患者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岁;对照组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清蛋白排泄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8例患者均无高血压、肥胖症和尿路感染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58例患者在治疗前均做肾脏B超、血糖、尿清蛋白排泄率和糖化血红蛋白。两组在观察治疗期间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之内。观察组使用厄贝沙坦片口服150 mg/(d·次),观察疗效[2]。
1.3 观察指标:时间为3个月,每周进行1次空腹血糖和血压检查。血压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观察时间结束前3天每天检查尿清蛋白排泄率1次,进行平均值计算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8例入选患者共淘汰4例,两组各淘汰2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和尿清蛋白排泄率变化值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值、尿清蛋白排泄率变化()
项目 | 治疗组(27例) | 对照组(27例)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舒张压(mm Hg) | 84±4.5 | 79±4 | 84±7 | 80±7.5 |
收缩压(mm Hg) | 130±7.5 | 119.5±8 | 133.5±5 | 122±5 |
UAE(mg/d) | 208±40 | 123.5±62 | 209±40 | 210±52 |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观察组的尿清蛋白排泄率明显减少,且无尿蛋白增加的现象出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压均出现下降,但差异性不明显。
3 讨论
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且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常见的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多数糖尿病患者因此瘫痪或死亡。糖尿病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的早期,伴随着综合和终身的治疗,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明确。DN一旦发生,很快就会伤害到肾脏,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患者在短期的治疗无效后发展成为末期肾脏功能衰竭,最终影响了寿命。
为了治疗糖尿病肾病,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及早发现DN是进行有效干预并延缓其向肾衰竭发展的有效手段。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和底蛋白的饮食习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很好的延缓效果。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局部是增高的。患者的肾脏局部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调节独立于血浆RAS之外。血管扩张素在DN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抬高循环内压,收缩肾小球小动脉,使肾小球囊内压增加和高滤过,这加大了尿蛋白的排泄量。厄贝沙坦是有效的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也能持续性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能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者进入终末期,并降低死亡率[3]。厄贝沙坦能够通过抑制肾脏的氧化损伤,提高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改善高血糖状态下引起的肾脏肥大和功能损害。厄贝沙坦能够对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有比较显著的疗效,也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魏 峰,张清华.微量白蛋白尿在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病和早期动粥逐样硬化中诊断及预测价值[J].医学综述,1996,2(12):241.
[2] 方淑群,黄晓燕.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0,6(3):37.
[3] 林善锐.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