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008年顺德地区解脲支原体耐药性结果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耐药性变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3年间共分离支原体764例,其中以Uu为主,614株占80.4%,其次Uu合并Mh 106株占13.9%。3年来Uu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耐药率都保持较低水平(<10%),对其他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罗红霉素耐药率从4.5%上升到39.7%、阿齐霉素从4.5%上升到16.0%、交沙霉素从6.2%上升到17.0%。结论:Uu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对罗红霉素、阿齐霉素、交沙霉素耐药率逐年增加,提示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经验用药,减小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耐药性
Uu作为一种泌尿生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主要引起非淋球菌尿道炎、前列腺炎、女性盆腔炎等,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2]。为了解中心性病门诊Uu阳性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2006年~2008年764例Uu阳性标本药敏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2008年本中心门诊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1 698例,其中男1 216例,女482例,年龄18~60岁。
1.2 方法
1.2.1 检测试剂:郑州安图提供的支原体分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
1.2.2 标本采集:女性: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先将宫颈口分泌物抹去,再用无菌棉拭子放入宫颈内约2~3 cm,旋转数次后取出。男性:先用无菌棉拭子清洗尿道口,再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约2 cm,旋转数次后取出。
1.2.3 试验方法和药敏鉴定:将标本按试验要求进行Uu、Mh培养和对高低浓度的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大观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林可霉素、甲砜霉素、司帕沙星10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
1.2.4 结果观察:在37℃恒温箱中培养24~48 h,通过观察药敏孔中培养液的颜色变化得出结果:微孔培养基清亮,颜色由黄色变红色,表明有支原体生长(其中Uu 24 h观察,Mh 48 h观察)。培养孔变浑浊,表明有细菌或酵母菌生长,不应记录结果。药物敏感(S):药物低浓度孔和高浓度孔不变色;中度敏感(I):药物低浓度孔变红色和高浓度孔不变色;耐药(R):低浓度孔和高浓度孔均变红色。
2 结果
2.1 支原体的阳性分布:2006年~2008年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1 698例,其中男1 216例,女482例。培养764例支原体阳性(45.0%),与王威等报道基本相似[3],其中Uu阳性614例(80.4%),与伍伯超报道相似[4],Uu合并Mh阳性106例(13.9%),Mh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6,P<0.01)。见表1。
表1 1698例支原体培养检测结果 (例)
性别 | 检测例数 | Uu | Mh | Uu+Mh | 总阳性例数 |
男 | 1 216 | 310 | 36 | 55 | 401 |
女 | 482 | 304 | 8 | 51 | 363 |
合计 | 1 698 | 614 | 44 | 106 | 764 |
表2 Uu对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抗生素 | 2006年(177株) | 2007年(225株) | 2008年(212株) | |||
R(%) | I(%) | R(%) | I(%) | R(%) | I(%) | |
美满霉素 | 5.6 | 1.7 | 5.8 | 1.8 | 5.2 | 2.4 |
强力霉素 | 7.4 | 2.8 | 5.8 | 4.0 | 5.7 | 1.9 |
大观霉素 | 84.9 | 4.5 | 94.2 | 4.0 | 97.7 | 2.4 |
罗红霉素 | 4.5 | 44.4 | 8.0 | 62.2 | 39.7 | 46.2 |
阿奇霉素 | 4.5 | 10.2 | 6.7 | 26.2 | 16.0 | 38.2 |
交沙霉素 | 6.2 | 29.4 | 6.2 | 15.6 | 17.0 | 39.6 |
克拉霉素 | 2.3 | 0.0 | 4.4 | 2.7 | 5.2 | 16.6 |
林克霉素 | 22.0 | 77.4 | 37.0 | 60.4 | 41.5 | 56.6 |
甲砜霉素 | 32.8 | 61.6 | 40.0 | 53.3 | 45.3 | 51.9 |
司帕沙星 | 6.8 | 50.8 | 12.0 | 44.9 | 36.3 | 24.5 |
支原体无细胞壁,不受作用于细胞壁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不合成叶酸,对磺胺类药物不敏感,但对作用于其核糖体、抑制或影响蛋白合成的抗生素敏感,故临床上治疗支原体为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5]。但由于不规则的治疗及抗生素的滥用等诸多因素,使之出现了很多耐药株。因此,进行支原体的药物敏感度检测,及时掌握支原体的流行状况和耐药程度,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和治疗由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泌尿生殖道炎性反应。
在本组数据中,对Uu表现最稳定的抗生素是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3年来其耐药率维持在10%以下,可作为临床首选药,这与国内相关报道有些差别[4、6],由于支原体的耐药率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均可能有较大变化[7-8]。Uu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的耐药率从2006年的5.6%、7.4%止2008年的5.2%、5.7%,基本维持稳定;对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从2006年的2.3%止2008年的5.2%,基本维持稳定。Uu对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耐药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6年止2008年分别4.5%~39.7%、4.5%~16.0%、6.2%~17.0%;对喹诺酮类司帕沙星的耐药率从2006年的6.8%止2008年的36.3%,其耐药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2006年~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Uu对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耐药率、中敏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由于不规则的治疗及抗生素的滥用等诸多因素,Uu发生了变异,从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增加。提示在治疗支原体之前,先做药敏试验,参考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建立合理的用药制度,切忌盲目滥用抗生素。孟冬娅等报道该基因突变影响了核糖体与大环内酯药物C9位修饰结构的结合而导致Uu菌株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9]。但同属大环内酯类的克拉霉素耐药很少,这可能与化学结构中的支链不同及临床应用相对较少有关。
在本地区前几年治疗Uu首选的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等药物,2006年~2008年药敏试验显示对Uu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中敏逐渐增加,临床可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所以对泌尿道感染患者,尽量不要经验用药,要尽可能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正确用药,避免产生更多的耐药株。
4 参考文献
[1] Chaim W,Horowitz S,David JB,et asma urealyticum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partum endometriti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3,109(2):145.
[2] Karabay O,Topcuoglu A,Kocoglu E,et ence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of genital Mycoplasma hominis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a universi ty hospital in Turkey[J].Clin Exp Obstet Gynecol,2006,33(1):36.
[3] 王 威,张华黎.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6):394.
[4] 伍伯超.157例性病门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6,13(1):47.
[5] 黄进梅,郑和平,潘慧清,等.解脉支原体对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杂志,2005,17(3):216.
[6] 林世平,赖志南,姜维娜.953株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5,12(3):207.
[7] 邹伟文,胡文英,罗 军,等.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2,42(2):38.
[8] 郑利雄,王 竹.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病原学及支原体药敏检测结果分析[J].南华大学报.医学版,2002,30(3):243.
[9] 孟冬娅,马晓博,何 莉,等.解脲脲原体23SrRNA位点突变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6):653.
上一篇:尿毒症性心包炎临床诊治探究
热门论文
- 2006年~2008年顺德地区解脲支原体耐药性结果分析
- 三种中药对解脲支原体的体外抑制实验特性
- 2011年医院病原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 上海市卢湾区2008—2011年预防接种安全性的结果分
- 支气管扩张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2011年兴义地区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监测分
- 2011年兴义地区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监测分
- 2011年兴义地区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监测分
- 男性解脲脲原体检测与男性不育患者的关系
- ICU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耐药性2657例分析
- 泌尿系统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582例结果分析
- 黄石市中医院2010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
- 2009年~2010年290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分析
- 汕头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