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院前猝死200例的特点及救治措施探讨

发布时间:2015-12-13 11:51

摘 要:目的:通过实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院前猝死的主要成因以及预防和救治措施,从而提高其生存率。方法:随机收集6年间院前猝死患者200例,其中,男138例(69%),女62例(31%);年龄10~86岁,平均48岁,其中小于30岁4例,31~59岁70例,大于60岁126例,按照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猝死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同时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结果:抢救无效182例(91%),抢救成功18例(9%)在送往医院得以恢复3例,送往医院继续救治1~3 h后死亡5例,成功1~24 h死亡者8例,24~72 h死亡6例,1例存活3年,1例至今存活。结论:预防为主,普及救护知识早期复苏是关键,同时要注重围心搏骤停期的处理,灵活掌握复苏措施,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关键词:猝死;院前急救;围心搏骤停期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是院前急救工作中常见的最严重的病症,发病急骤,死亡率高,往往得不到及时救治。于2001年成立急救中心,开展了院前急救工作,现将随机抽查院前猝死200例,就有关特点及救治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2年3月~2008年3月间猝死患者200例,其中,男138例(69%),女62例(31%);年龄10~86岁,平均48岁,其中<30岁4例,31~59岁70例,>60岁126例;发生在家中148例(74%),工作场所24例占(12%),公共场所13例(6.5%),救护车上10例(5%),其他地点5例(2.5%);有心血管病变的136例(68%),有脑血管病变的24例(9.3%),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变的23例(11.5%);既往无明显病变(包括未查体者)17例(8.5%)。
1.2  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猝死诊断标准,发病后6 h内死亡者,表现为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电—机械分离或直线(心室静止)[1]。院外猝死者健康人占少数,大部分患者有某种原发病变,但病情一般较稳定或正在康复中。
1.3  救治措施:就地施行常规心肺复苏术,即开放气道,面罩给氧球囊呼吸或气管插管气囊辅助呼吸。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等复苏药物,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需要时给予电击除颤或药物除颤。有生命迹象者早期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1.4  救治成功标准:心跳恢复,维持在1 h以上,面色转红润,意识恢复或好转,瞳孔由大变小,出现自主呼吸,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 结果
  200例猝死患者中,抢救无效182例(91%),抢救成功18例(9%),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6~64岁。在送往医院得以恢复3例,送往医院继续救治1~3 h后死亡5例,成功1~24 h死亡者8例,24~72 h死亡6例,1例存活3年,1例至今存活。
3 讨论
3.1  预防为主:院前猝死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多数有疲劳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从本组病例来看,心脑血管及慢性肺部疾病较多见,而抢救成功率极低,提醒平时有心肺脑基础病变的人群要提高风险意识,早期正规系统地治疗原发病变,各类慢性病变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随时就诊,平时更应注重适当锻炼,注重饮食起居,避免疲劳和情绪激动,学习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以应激于各种不测,做到预防为主[2]。
3.2  普及救护知识是关键:脑组织在常温缺氧下,只能耐受4 min,进行心肺复苏后可延长至20 min[3]。因此猝死发生被尽快发现并在现场给予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猝死病例多发生在家中、工作场所或公共场所,往往专业救护人员不能在“生命黄金4 min”内到达现场,所以救治工作必须由现场第一目击者开始,以赢得抢救成功机会。这就要求尽快普及心肺复苏等救护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使猝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为专业人员进一步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注重围心搏骤停期的处理:在心脏停博前的各时间段内,84%的患者有可识别的病情变化,并且在意识丧失至心搏、呼吸骤停之间短暂的时间段中,患者往往还存在有呼吸和心搏,重要脏器的血氧供给暂时还能维持,患者意识丧失与心跳呼吸骤停前的短暂阶段称为围心搏骤停期[4]。在有些情况下,围心搏骤停期非常短暂或未有明显预兆和表达。故无法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已丧失了意识或心搏呼吸已停止;是否需立即寻求帮助或进一步观察病情变化,这是影响做出决定的模糊区。如果能将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见,以加强其监控和救,就能避免猝死发生,这也是提高生存率最为理想的措施。因此,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将会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3.4  灵活掌握复苏措施:对于猝死患者开始CPR的ABCD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针对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做出合理选择,对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5]。按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单向波360丁或双向波150~200丁进行除颤,必要时配以胺碘酮,同时辅以胸外按压,对于心电图呈直线者首先应进行胸外按压,对有明确病因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者,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现场CPR时保持气道通畅、建立呼吸支持的可靠方法,也是改善通气、供给氧气的最确实有效措施,施行越早成功率越高。院前急救应开展和普及这项工作。原发疾病过重的患者,无论救治措施的当与否均难成活,本组32例属家属拒绝抢救均属上述情况。
3.5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合理的复苏常规治疗;早期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及纳洛酮等复苏药物。一旦恢复有节律的心搏即应开始脑复苏;合理应用头部降温;脱水及保护脑功能药物;同时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维持循环功能及呼吸功能,直至入院后延续上述各项治疗。
4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8.
[2] 乃远福.院外猝死的特点与救治[J].右江医学,2004,32(4):336.
[3] 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中国全科医学,2006,20(9):1659.
[4]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救医学杂志,2004,13(3):153.
[5] 白  凌.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62.

上一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外疝26例临床体会

下一篇: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