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坏死性胰腺炎治疗32例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将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平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都给予不同方法的综合治疗。结果:两组治疗疗效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血淀粉酶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一经确诊,应早期联合应用综合治疗,这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很有意义。
关键词: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综合治疗;血淀粉酶
胰腺炎是普外科严重的急腹症,是由于某些诱因导致胰腺异常分泌消化酶对胰腺本身及其周围组织产生自身消化而引起的以急性化学性炎性反应为主的疾病[1]。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自2008年1月~2010年5月共收治32例重症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效果都比较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普外科自2008年1月~2010年5月共收治的32例重症坏死性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胰腺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25~80岁,平均(50.5±15.5)岁,病因:胆源性胰腺炎8例,乙醇性胰腺炎4例,暴饮暴食3例,其他1例。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6~77岁,平均(51.5±17.5)岁,病因:胆源性胰腺炎9例,乙醇性胰腺炎5例,暴饮暴食3例,其他1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阿托品0.5 mg与氟美松1O mg静脉肌内注射12 h,解痉止痛;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两组同时采用防治感染、肠外营养、补充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等方法。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腹部症状、首次排气时间以及血淀粉酶变化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15例,占93.8%,无效1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有效14例,占87.5%,无效2例,中转手术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治疗疗效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指标变化:两组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血淀粉酶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血淀粉酶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 例数 | 腹痛缓解时间(h) | 首次排气时间(d) | 血淀粉酶正常时间(d) | 住院时间(d) |
治疗组 | 16 | 24.56±3.16 | 3.02±1.09 | 2.89±0.45 | 6.88±2.10 |
对照组 | 16 | 26..59±4.63 | 4.11±1.09 | 2.56±0.46 | 6.89±2.11 |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表现为起病急、发病快、病情复杂、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等特点。有文献报道小儿急性胰腺炎发病原因中胆源性为主可见胆道疾患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3]。
尽早确诊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多数不太困难,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初期临床表现较轻,在此,体会是:了解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等症状叙述不清、体检不合作等特点[4];注意与其他常见急腹症鉴别,如肠套叠、急性阑尾炎、肠扭转等。
目前重症急性胰腺炎多进行消化内科治疗,对此进行了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都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5]。其中对照组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的方法,应用方复方丹参注射液促进肠内毒素排出,减少吸收,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同时本组患者由于发病突然,病情重,病程长容易产生悲观心理。应热情和蔼地接待患者,体贴、尊重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与患者多做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
总之,重症急性胰腺炎一经确诊,应早期联合应用综合治疗,这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很有意义。
4 参考文献
[1] 于 洁.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杂志,2007,22(11):22.
[2] 邓兆斌,赖少彤,刘 艳,等.大黄对实验性大鼠坏死性胰腺炎肠道屏障保护作用[J].中医药学刊,2006,26(24):1011.
[3] 吴生满.大黄提取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80.
[4] 张国顺,王玉兰,张 超,等.生长抑素联合丹参对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0(1):74.
[5] 刘 波,付移山,魏思东,等.生长抑素综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3例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10(1):182.
上一篇:手足口病196例临床诊治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