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261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3 11:52

摘 要:目的:探讨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61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月为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峰期;15~29岁(占52.1% )易发此病;腹痛、腹泻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及时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作为季节性疾病的细菌性痢疾是能预防的,除了要及时就诊合理用药外,还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要控制非法流动餐饮。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预防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疾病,好发于夏季,属常见病、多发病。分析其发病特点,可进一步了解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61例菌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患者1 336例中菌痢患者为261例(占19.5%),其中男131例,女130例。均排除霍乱、功能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引起腹泻的疾病。
1.2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1]。菌痢的诊断标准:①有不洁饮食史,或有与细菌性痢疾患者接触史;②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左下腹压痛可呈阳性;③大便常规:外观呈黏液便或脓血便,大便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HP,并可见红细胞;④大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
1.3  方法:对本院261例菌痢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1.4  评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并消失;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便常规化验显示正常。可疑食物史的判断标准:已往没有此类食品的食用习惯,且在潜伏期接触该食品而引发该病。
2 结果
2.1  发病时间:在发病当天和病后1 d就诊的菌痢患者所占比例为79.1%,病后2 d就诊的菌痢患者比例下降为13.9%,病发3 d以上偶见就诊者。复诊率为10.5%(21例),没有转院情况。菌痢发病高峰在7~9月,即夏季。
2.2  发病年龄:15~29岁占52.1%;30~44岁占23.2%;45~64岁占15.0%;65岁以上占9.7%。
2.3  发病原因:在这261例菌痢患者中,出现病患的原因有:食用未加工的食品,或食用的肉制品加工不彻底;食用不洗或未洗净的,且被细菌污染的水果、蔬菜或海鲜等食物。在这261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中,有70.9%的患者有明确在外就餐史。
2.4  临床表现:在这261例患者中有不清洁饮食占70.9%。腹痛、腹泻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腹泻患者258例,占98.8%;腹痛者168例,占64.5%;发热患者92例,占35.2%;呕吐患者64例,占24.5%;里急后重者52例,占19.8%;黏液脓便血者30例,占11.7%;左下腹压痛者21例,占8.0%。
2.5  治疗及转归:治疗方法:①使用抗生素,例如,静脉滴注二代及三代喹诺酮类,或口服用药,0.4 g/d,持用3~5 d;或静脉滴注氨基糖苷类,0.2 g/d,持用3 d。对本组患者中,没有出现明显耐药现象,进行常规治疗有效。对于患者自己已服用复方新诺明或氨苄青霉素后无效者,也可以使用以上疗法;②退热、补液等进行对症治疗;③清淡、清洁饮食。所有患者及时治疗后,均获痊愈。
3 讨论
  广义的菌痢指细菌所引起的肠道痢疾样病变,狭义菌痢指因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所引发的肠道传染疾病,所说的菌痢通常是指狭义之意。细菌直接侵袭肠黏膜,其毒素会引起全身症状,此为该病致病机制。降结肠是其主要的损伤部位。细菌的侵入会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甚至坏死,还会使得肠道正常功能受到影响。细菌毒素所引发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甚至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2]。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左下腹压痛,中毒性菌痢较少。
  本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菌痢有明确的发病期,四月发病例数较少,五、六月例数逐渐上升,七、八、九月为此病高峰期,十月较少,与本病的既往发病规律相符合,该病好发于夏季主要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从而加快了细菌的繁殖速度。本组可疑污染源中肉食类占19.6%,因此,夏季对于肉食类饮食卫生要多加注意。
  细菌性痢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发病时没有性别差异,青壮年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年龄,感染机会较高的为中学生,感染比例居中的为中年人,老年人发病率低,但病情较为严重。青少年的发病原因在于其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年人的发病诱因是其不注意饮食卫生,老年人发病原因在于常年养成的吃剩菜、剩饭等习惯,导致免疫力低下。
  曾有关于痢疾杆菌耐药性的报道,耐药性最高的为复方新诺明,其次为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略高,耐药性最低的为三代头孢及林霉素。对于喹诺酮类耐药比例,最高为福氏Ⅱ志贺菌,其次为宋内氏志贺菌,三代喹诺酮类最为敏感。对于福氏Ⅳ和宋内志贺菌,二代、三代喹诺酮类较敏感。在本组治疗中,使用二代及三代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
4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57.
[2] 苏黎梅,乔廷凤,姜  琳.细菌性痢疾20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5):1072.[2] 苏黎梅,乔廷凤,姜  琳.细菌性痢疾20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5):1072.

上一篇:大面积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川芎嗪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