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上颌前牙缺失锥形种植体在修复中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5-12-13 11:55

摘 要:目的:研究锥形种植体用于修复上颌前牙区缺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在50例缺失上颌前牙患者的60个牙位植入60颗锥形种植体。术后3~6个月烤瓷冠完成修复。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的临床和放射检查。结果:60颗种植体修复时56颗成功,4颗失败。所有病例均从种植体植入开始平均随访16个月,56颗种植义齿周围无明显炎性反应,放射检查,牙槽骨无明显吸收。其余4颗种植义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牙槽骨吸收明显种植体2度松动,该4颗种植体最后失败。结论:上颌前牙区缺牙采用锥形种植体修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锥形种植体;修复;上颌前牙
    牙是人类用于咀嚼、保持美观的重要器官,恒牙之后不再生长第三副牙齿。恒牙的缺失就意味着要使用假牙了。传统的修复方式是做固定义齿或活动义齿修复两种方式。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修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近代口腔种植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点,已经成为一种最佳的修复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0年9月在本诊所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缺失60颗牙的50例患者。缺失牙均位于上颌前牙区,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颊舌径骨量不足,平均高度为14 mm,宽度为6.0 mm。其中男23例,36颗缺牙,女27例,24颗缺牙,平均年龄50岁。所有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及口腔卫生良好,无种植手术禁忌证。MIS种植系统中的锥形种植体,本次种植体采用长度为13 mm,直径为4.1和3.5两种规格的种植体。

1.2  方法:术前常规拍X曲面断层片,分析缺牙区的骨量,测量牙龈厚度,确定种植体的直径和长度。取研究模型了解前庭处的骨凹陷情况以确定植入的方向。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牙槽嵴顶偏腭侧的切口,按需要作角型或者梯形附加切口,每侧充分减张,翻起黏骨膜瓣,暴露骨性手术区,清理骨面上软组织。平整牙槽嵴顶部,将种植机转速调为750 r/min,先锋钻钻开皮质骨后,用专用工具常规级差预备种植窝,并确保种植体颊舌向至少各有2 mm骨板。缝合颊舌侧牙龈。术后拍X全景片,确认种植体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 d,术后1周拆除缝线,4周后临时活动修复。1个月、2个月各复诊1次。术后3~6个月待X片显示骨结合形成以后,切开黏膜,安装愈合基台。2周后取下愈合基台,安装永久基台,常规取模,完成烤瓷冠修复。

1.3  效果评价:完成上部修复以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临床检查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状况,拍摄X片,以了解种植体周围牙槽嵴的吸收情况。种植体动度的检查。成功标准参照1986年瑞典Albrektsson制定的成功标准。

2 结果

    所有种植体在植入后3~6个月后行瓷冠修复上部结构。种植体植入开始平均随访12个月,56颗种植体获得成功,种植体无动度。放射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区。种植体负荷1年后,垂直向无明显骨吸收。4例失败,种植体牙龈炎性反应明显,出血,有轻度疼痛感,牙槽骨吸收超过种植体长度的一半,2度松动。最后拆除种植体另行固定修复。

3 讨论

    临床上种植体一般为柱状,在骨量充足的情况下,柱状种植体能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而初期稳定性是种植成功的关键。由于上颌前牙缺失患者的前庭处常有凹陷,发生唇侧穿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时选择与牙根形态一致的锥形种植体,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风险。对于上颌前牙区来讲,骨的宽度往往因自然吸收而显不足的情况较常见。这种情况应用标准规格的柱状种植体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此时应用锥形种植体修复缺牙就成为了较好的选择。

    有关研究表明,锥形种植体具有骨扩张的效果,在脆弱的骨质上可以得到较强的初期固定力,也可以将集中在皮质骨上的压力来进行分散,可将对邻牙牙根的可能损伤降到最低,可以将唇侧穿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拔牙术后还可即刻植入[1]。种植修复成功与否,和牙槽骨的吸收息息相关,修复体承受咀嚼力的大小会产生一种压力效应,如果这种压力效应最小的话,就可以避免牙槽骨的吸收,反之,就会发生牙槽骨的吸收。锥形种植体会使这种压力效应降到最小。从而保证了种植手术的成功率。

    根据以上得出结论:用锥形种植体修复上颌前牙缺失可以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4 参考文献

[1] Richard M,Palmer Brian Implants in Clinical Dentistry[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

上一篇:安舒与爱母两种宫内节育器18个月临床效果观察

下一篇: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