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黏膜下肌保存固定术治疗混合痔50例

发布时间:2015-12-13 11:55

摘 要:目的:探讨保存和固定黏膜下肌治疗混合痔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Ⅱ~Ⅲ期混合痔患者均采用黏膜下肌保存固定术治疗。结果: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未发现复发及后遗症。结论:目前治疗混合痔的手术方法有很多,而本术式既解除了临床症状,又尽可能保留了肛垫组织,避免肛垫下移,既符合肛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原理,又符合现代肛痔治疗原则。

关键词:混合痔;黏膜下肌;保存固定术
    痔疮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过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消除痔体,现代医学认识到痔病的基础是有正常的肛垫,因而任何有效保护肛垫的治疗方法都是合理的。自2009年以来,应用黏膜下肌保存固定术治疗混合痔50例,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68岁,平均44岁,病程3~22年。均为Ⅲ~Ⅳ期混合痔,多伴有出血、感染,痔块脱出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本组术后均治愈,住院时间14~30 d,平均20 d。

1.2  手术方法:按肛门缝合伤口术前准备,局部浸润麻醉或骶管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1]。在外痔远端距扩约肌间沟约0.5~1 cm皮肤作一小“V”形切口向上至齿线,于外扩约肌浅层浅面剥离皮下静脉丛达内痔基底(齿线上约0.5 cm),钳夹内痔部分,以7号丝线结扎,勿过多结扎正常黏膜,剪除残端组织,用“000”可吸收线于齿线上0.5 cm“V”形切口两底端切缘处深缝一针,并将扩约肌间沟上方的切口亦深缝一针,均固定于内扩约肌上,扩约肌间沟下方的切口用“0”号丝线间断缝合,凡切除剥离部位应掌握范围小、损伤少的原则。术后处理:①应用广谱抗生素5~7 d;②控制大便2~3 d;③排便后每天换药,术后5~7 d拆除缝合丝线,可吸收线不拆,自行溶解;④拆线后予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中药方熏洗,自拟熏洗方:苦参、黄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菊花、桑寄生、当归、枯凡、冰片。用法:水煎坐浴15 min左右,2次/d,1剂/d。痔核脱落后定期手指轻柔扩肛,以防肛管狭窄。

2 结果

    本组均为一次手术,手术当天患者均有疼痛及坠胀感,术后当晚注射止痛剂或口服止痛药即缓解,术后8例肛缘皮瓣有轻度水肿,经用自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药熏洗方熏洗,配合微波治疗症状迅速改善,15例有滴血现象,7例排尿不畅,经对症治疗均痊愈,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未发现复发及后遗症。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痔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肛管、直肠下段血管性衬垫组织的病理性增生或扩张[2]。血管性衬垫组织就是指肛垫,肛垫是肛管内的正常解剖组织,肛垫组织主要包括高度特化的黏膜上皮、纤维肌性组织和动静脉吻合血管,肛垫的纤维肌性组织即Treitz肌,又称黏膜下肌,是肛垫的网络和支持组织,起支持悬吊肛垫和缠绕约束痔静脉丛的作用[3]。如黏膜下肌丧失悬吊肛垫及约束痔静丛的作用,可导致静脉扩张,肛垫充血肥大下移而成痔,因而任何有效的保存和固定黏膜下肌,避免肛垫下移的方法即是痔的成功疗法[1]。故而手术范围不宜任意扩大,应尽可能保留痔组织,由于本术式切除剥离范围小,保留了大部分齿线区及肛管皮肤完整,尽可能的保留了肛垫组织,并将残余痔组织连同保留的黏膜下肌,利用缝合固定于内括约肌,起到悬吊肛垫组织的作用,为有效的防止术后复发,黏膜外翻、肛管狭窄及保持正常排便的生理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手术设计和治疗原理符合肛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要求。

4 参考文献

[1] 荣文舟.中华肛肠病学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68.

[2] 李国栋.痔的现代研究及治疗[J].中国处方药,2004,23(1):68.

[3] 张东铭.痔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的现代概念[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11):39.

上一篇: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早中孕胎儿畸形的临床

下一篇:可塑性钛钢板置入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