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在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中的疗效
摘 要: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疗效,评估非营养性吸吮对减轻胃食管反流早产儿的呕吐症状,减少胃残留及促进胃排空的作用。方法:将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患儿1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均根据体重、胎龄、出生日龄计算热卡,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喂养不足的部分给予静脉营养补足,治疗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NNS)。通过食管复方泛影葡胺(Compound meglumine diatrizoate)造影,观察患儿7 d及14 d后呕吐症状及食管复方泛影葡胺造影记录反流情况及胃残留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7 d,14 d呕吐、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可加快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功能的发育,促进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产儿;胃食管反流;非营养性吸吮
胃食管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缺陷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呕吐为其最主要的症状,早产儿多见,因反复呕吐可引起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少许可引起食管炎而导致呕血,临床更为危险的是由于反流吸入下呼吸道而引起奶汁吸入、严重可因窒息而导致死亡。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2007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并对其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0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的早产儿147例,均除外消化道畸形。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男48例,女26例;住院日龄0.5~24 h,平均8.6 h;胎龄28~35周,平均32.1周;出生体重860~2 300 g,平均(1 825±215)g,其中860~1 000 g 1例,1 001~1 500 g 36例,1 501~2 000 g 25例,2 001~2 300 g 12例。对照组73例,男46例,女27例;住院日龄0.5~26 h,平均10.1 h;胎龄28~35周,平均32.5周;出生体重900~2 300 g,平均(1 870±225)g,其中900~1 000 g 1例,1 001~1 500 g 38例,1 501~2 000 g 22例,2 001~2 300 g 12例。两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情况、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①呕吐为147例入选病例共有症状,每天平均(8±2)次;②检查方法:采用复方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采用胃管鼻饲,鼻饲剂量与每餐奶量相等的25%复方泛影葡胺造影剂通过胃管注入。在X线下检查,采用头低位15°角,检查者用手在腹部度加压,观察5 min反流次数≥3次为阳性。
1.3 方法:治疗组及观察组早产儿按早产儿管理常规进行综合治疗,其喂养量是根据体重、胎龄和出生日龄而定,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粉喂养(美赞臣公司提供),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进食后将患儿放于30°倾斜床板上,取右侧卧位,肠道内营养不足部分,同样根据早产儿管理指南给予部分静脉营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是:采用无孔橡皮奶嘴,让早产儿先吸吮无孔奶嘴,10 min/次,吸吮后再给予微量喂养,每2小时吸吮1次,持续14 d。喂养方法:两组均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粉喂养。两组早产儿出生后到入院时间的不同,开始喂养的时间范围为生后6~24 h,平均8 h,两组早产儿开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奶量按照:出生体重小于1 500 g者,从1 ml/次开始,每2小时喂1次,若对喂养耐受,按每天每次增加2 ml。体重大于1 500 g者,奶量从2.0 ml/次开始,每2小时喂1次,若对喂养耐受,按每天每次增加4 ml。奶量不足部分,给予部分静脉营养,其用法为: 生后第1天液体需要量50~60 ml/kg,以后每天增加15 ml/kg,直至150 ml/kg。如患儿体重每天减轻超过2%~5%或任何时候体重减轻超过10%~15%,尿量少于0.5 ml/(kg·h)超过8 h,需增加液体量。从第2天起加入6.74%氨基酸,第3天起加入20%脂肪乳,起始剂量均为0.5g/(kg·d)开始,每天增加0. 5 g/kg,最大剂量加至3.0 g/(kg·d),两组早产儿在部分静脉营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处理:两组早产儿在肠道喂养时需检测胃残留,具体做法:如胃内残留奶汁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时,则将残留奶汁打回胃内,再补充已消化部分奶汁,如果下次仍有奶液残留超过前次喂养量的1/3时,喂奶量则减少2~4 ml;并同时监测腹围,如果出现腹围增加超过1 cm,要详细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体检正常情况下予暂停喂奶1次。胃排空时间(T1/2)检测:两组早产儿均在开始喂养后的7 d、14 d进行胃排空检查[1]。具体做法:检查前先予空腹4 h,每例于清晨(8:00~8:30)喂奶前后,先通过胃管抽尽胃内残留的奶汁及空气,喂奶10 ml/kg,应用实时超声方法,由同一超声专业人员,于喂养开始前、完成时及以后每隔15 min测量胃窦纵切面面积(Antral cross sectionalarea,ACSA),直到胃恢复到喂养前的排空状态,ACSA变化50%的时间,即为胃半排空时间(T1/2)。有效标准:①呕吐症状:每天呕吐次数无减少者为无效,呕吐次数减少50%为有效,减少80%为显效,偶有呕吐或无呕吐者为治愈;②行复方泛影葡胺造影(方法如前)检查:反流2次以上者为无效,1~2次者为有效,小于或等于1次者为显效,无反流者为治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μ检验与χ2检验,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胃排空时间的比较:治疗组早产儿7 d和14 d胃半排空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早产儿胃半排空时间比较(,min)
组别 | 例数 | 胃半排空时间(T1/2) | |
7 d | 14 d | ||
治疗组 | 74 | 68.7±11.9 | 56.20±19.93 |
对照组 | 73 | 84.2±13.8 | 75.61±16.91 |
μ值 |
| 6.60598 | 4.79184 |
P值 |
| <0.01 | <0.01 |
2.2 两组早产儿胃残留率的比较:两组早产儿7 d和14 d胃残留发生率治疗组为18.9%、17.6%,对照组为54.8%、5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3。
表2 7 d后两组早产儿胃残留率的比较(例)
组别 | 有 | 无 | 合计 |
治疗组 | 14 | 60 | 74 |
对照组 | 40 | 33 | 73 |
合计 | 54 | 93 | 147 |
表3 14 d后两组早产儿胃残留率的比较(例)
组别 | 有 | 无 | 合计 |
治疗组 | 13 | 61 | 74 |
对照组 | 38 | 35 | 73 |
合计 | 51 | 91 | 147 |
2.3 两组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治疗情况的比较:以患儿3 d后呕吐症状,食管复方泛影葡胺造影反流情况判定疗效。呕吐症状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23例,有效2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5.7%,治愈率为16.3%;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为31.5%。食管复方泛影葡胺造影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4.3%,治愈率为16. 3%;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35.6%。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提示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显著,详见表4~5。
表4 两组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治疗情况(呕吐症状)的比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