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分
摘 要:目的:观察探讨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2例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观察组采取每周维持性血液透析1次,间断血液透析滤过1次,对照组采取每周维持性血液透析2次,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积分及β2-MG、Cr、Bun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每周维持性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皮肤瘙痒症状,值得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间断血液透析滤过;尿毒症皮肤瘙痒;临床价值
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随着症状的加重,治疗时间也对应延长,常常出现皮肤瘙痒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文章通过观察探讨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22例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5~77岁,平均51.5岁;血液透析时间7~76个月,平均24.5个月。均排除药物或自身免疫造成的皮肤瘙痒,其中慢性肾炎患者14例,糖尿病并发肾病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观察组采取每周维持性血液透析1次,间断血液透析滤过1次,对照组采取每周维持性血液透析2次,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间及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3 皮肤瘙痒评分标准:根据皮肤瘙痒严重程度进行评分,1分:皮肤感觉瘙痒但无需搔抓;5分:皮肤瘙痒致烦躁不安。根据分布的范围进行评分,1分:单个部位;2分:多个部位;3分:全身瘙痒。根据瘙痒发作频率进行评分,1分:短时间内发作<4次,每次发作时间<10 min或长时间内发作1次,每次发作时间≥10 min,最高打分为5分。根据睡眠干扰进行评分,2分:每次因皮肤瘙痒醒来,最高打分为14分[2]。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积分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β2-MG、Cr、Bun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积分的变化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 | 11 | 26±4.25 | 12±5.36① |
对照组 | 11 | 26±3.13 | 23±4.72 |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β2-MG、Cr、Bun的变化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β2-MG | Cr | Bun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11 | 39.12±6.63 | 20.44±3.75① | 1197±145.74 | 451±73.62① | 37.8±5.03 | 22.8±2.49① |
对照组 | 11 | 37.49±7.86 | 32.27±4.03 | 1183±136.82 | 422±86.08 | 36.5±6.17 | 19.9±3.17 |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
3 讨论
文章研究发现,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前后β2-MG、Cr、Bun的变化与传统血透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传统血液透析治疗,主要是通过依靠弥散功能对于溶质进行清除,对流所占比例极少,因此,对于小分子的尿毒素能较好清除。但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弥散系数会相应地逐渐减小,导致溶质的清除率也随之逐步下降,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是在传统的血液透析基础上改用高分子的合成膜,通过使用吸附、对流及弥散等机制,有效清除中大分子及小分子物质中的尿毒素,尤其对于中分子的毒素的清除效果最为显著,有效弥补传统血透的不足。
综上所述,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每周维持性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皮肤瘙痒症状,值得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曾春艳,多景华,郭丽娟,等.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9):813.
[2] 叶智明,史 伟,梁馨苓,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瘙痒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5):1740.上一篇:多虑平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疗效体会
下一篇: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