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
摘 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患者分为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脾胃湿热证5型施治。结果 本组56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38例,占67.9%;显效8例,占14.3% ;有效6例,占10.7% ;无效4例,占7.14% ,总有效率92.86%。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13.8%。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复杂,病情顽固,目前尚无促使其病理改善的西药,萎缩病变形成以后很难逆转,而中医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能使萎缩的胃黏膜逆转悼[1].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萎缩性胃炎辩证论治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上符合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病理诊断标准[2],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5~67岁,病程1.5~18年,平均8年。其中浅表性胃炎36例,萎缩性胃炎17例,糜烂性胃炎3例。
1.2辨证分型与治疗
1.2.1 肝胃气滞型:
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不思饮食,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大便不畅,时有腹痛欲便,便后痛减,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胃镜示: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或见胆汁反流,部分幽门螺杆菌(Hp)阳性。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1.2.2 脾胃虚寒型:
平素四肢不温、怕冷,胃脘部不适或有微痛,喜热食,食冷则不舒或常因多食生冷而发病,疼痛喜用手按或热熨,得按或热熨则痛减,泛吐清涎,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或沉。 治则:温中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1.2.3 气滞血瘀型:
平素情志不舒,常抑郁,易激动,善太息,脘腹胀满,疼痛不适,每遇情志不畅而胃脘部不适、疼痛加重,疼痛固定不移,按之明显,入夜痛甚,嗳气,饥不欲食,心烦少寐,口渴而不欲饮,舌质暗有瘀点,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涩。胃镜显示:胃黏膜充血肿胀,伴淤斑或出血点。治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
1.2.4 脾胃湿热型:
胃脘部不适,时有痞塞或微痛,有灼热感,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潮红,胃痞、胃痛常由热食或热性食物而诱发,大便不畅或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胃镜
示: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可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部分Hp阳性。治则:清化湿热,和胃止痛。方用三仁汤加减。
1.2.5 胃阴不足型:
脘腹胀满,嗳气呃逆,或食欲不振,食后更感脘腹胀痛不适,或恶心呕吐,脘腹时痛,神疲乏力,时有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胃镜示:胃黏膜片状红白相间,黏膜变薄,胃黏膜干燥,黏液少,胃酸偏低。治则:滋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2003 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
2 结果
本组56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38例,占67.9%;显效8例,占14.3% ;有效6例,占10.7% ;无效4例,占7.14% ,总有效率92.86%。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相关连,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壅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老年阴亏、七情内伤、饮食痰积、久病致瘀诸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损,升降无力,气机运行不畅,而呈现胃脘部胀满、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本病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以正虚为本,正越虚则邪越结,邪越结则正越虚,常互相影响,难以速愈。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处理。同时避免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从长期临床观察,我地区主要以脾胃湿热、脾胃虚弱、为阴不足型较常见,根据辨证主要以清热化湿、健脾补气、活血化瘀、和胃养阴等方法为主要治疗。通过本研究发现,本病通过中药辨证治疗后,不仅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胃镜表现,而且病理验证经治疗后患者萎缩的黏膜腺体细胞恢复再生,同时也观察到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经治疗后可逆转为浅表性胃炎。
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的预防与饮食调护。所食食品要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
综上所述,中医在辩证论治治疗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要不断探究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使其在临床运用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 ,10(5) :318-319 .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 ,25(2) :172-175
[3]吴宇星,周晓虹冲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
杂志
[4]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4.
[5] 张声生,牧童,姜良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 ,12(6) :376-378 .
[6] 高金亮.慢性萎缩性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及临证体验[J].天津第二届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特别讲稿,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