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摘 要:目的:急诊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方法:通过对40例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和40例非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相关数据的调查、汇总、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急性介入治疗在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平均住院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数和平均左室射血分数方面表现优异。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使患者获益良多。
关键词:急诊介入;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AMI)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AMI已经成为致群众突发死亡的主要急病[1-3]。在AMI的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在于及时、有效的开通相关梗死动脉,它对于实现再灌注,及时挽救濒死的心机以及减少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治疗技术的提高,目前AMI的治疗也有传统的溶栓治疗发展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且在临床中的使用日益普及,为了解PCI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天津市第三医院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0例,样本选择要求如下:①无既往心力衰竭病史;②胸痛发作时间要小于12 h,缺血性胸痛时间要大于30 min,患者休息、或者滴注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疼痛;③在心电图上要至少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并且胸导联不小于0.2 mV,肢导联不小于0.1 mV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④心肌酶肌酸激酶(CK)大于正常值的2倍;⑤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完整。在选取的80例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39~72岁,平均56.2岁。将80例患者按照是否进行急诊PCI治疗,分为A组和B组,A组是急诊介入治疗组;B组是非急诊介入治疗组。其中,A组患者40例,B组患者40例。患者随访时间12~14个月。
1.2 治疗方式:患者一经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要严格卧床休息,并让患者立即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氯比格雷300 mg。根据是否行急诊 PCI术标准,分别纳入急诊PCI治疗组和非急诊PCI治疗组。①急诊介入治疗组治疗方法(A组治疗方法):患者紧急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对有剧烈胸痛症状的患者给予吗啡3~5 mg静脉推注。穿刺股动脉,置入6 F或7 F动脉鞘管,术中用肝素化(100 U/kg),建立静脉通道以备临时起搏。应用Judkins方法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梗死相关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支架置入。置入支架长度要求完全覆盖相关血管病变,给予适当压力释放(8~16 atm)。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残余小于20%且获得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 级血流,为PCI术成功。术后,所有患者术后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至术后1年~1年半,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长期服用。②非急诊介入治疗方法(B组治疗方法):如患者在12 h内发病的,并且无溶栓绝对禁忌证并且年龄≤70岁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溶栓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滴完,并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溶栓患者溶栓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1次/d,连用3 d后,改为100 mg,1次/d,长期服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主要观察指标包括:①梗死相关血管再通(A组TIMI达到三级;B组胸痛症状自溶栓开始2 h内明显缓解,并且静脉滴注尿激酶开始的90 min内ST段回落>50%);②两组患者在30 d内的病死率;③平均住院时间;④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梗死);⑤两组患者平均左室射血分数。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或者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对患者的追访调查,并且汇总相关信息,A、B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评价指标分析见表1。
表1 A、B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评价指标分析
组别 | 例数 |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例(%)] | 30 d内死亡数(例) | 平均住院时间(,d) | 心血管事件发生[例(%)] | 平均左室射血分数(,%)
|
A组 | 40 | 39(97.5) | 1 | 12.0±3.7 | 3(7.5) | 61.26±4.050 |
B组 | 40 | 28(70) | 4 | 15.5±6.2 | 10(25) | 55.34±5.025 |
t或χ2值 |
| 11.11 | 0.85 | 0.35 | 4.5 | -7.699 |
P值 |
| <0.01 | >0.05 | 0.000 | <0.05 | 0.000 |
3 讨论
当前大量研究表明,PCI治疗,对于及时开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血液供应、减少相关并发生的发生率等都具有重要的优势,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抢救方法之一[4-5]。因此,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加积极地开展急诊 PCI 技术,可使更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益。
3.1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及平均住院时间:在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统计上,急诊计入组的例数为39例,达到了97.5%,而非急诊介入组例数却为28例,所占比率仅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急诊介入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0±3.7)d,而非急诊介入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5±6.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急诊PCI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被迅速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再缺血、再梗死发生率低。
3.2 心血管事件发生数:本研究中急诊介入治疗组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非急诊介入治疗组发生率为25%,急诊介入治疗组发生率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仍有残存狭窄,在血栓溶解同时原病变斑块仍然存在,是血栓形成的发源地。急诊PCI术后,由于支架的置入,使IRA管腔大,血管壁光滑,避免对血小板聚集的刺激作用,因而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IRA再闭塞率,从而提高了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并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3.3 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左室射血分数常被用来作为左室功能衡量的指标,而左室功能的又是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功评价性指标之一。在上面的统计结果中,急诊介入治疗组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1.26±4.050)和(55.34±5.025),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介入组明显好于非急诊干预组。非急诊介入组患者的LVEF值显著减低,因其左室作功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以致左室射血功能明显下降。这与急诊介入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迅速、充分、持续开通IRA,恢复TIMI3级血流,心肌组织得到有效的再灌注,濒死心肌得以挽救,左心功能改善有关。
从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急诊介入治疗在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平均住院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数以及平均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使患者获益良多。
4 参考文献
[1] 谭保平.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对比分析[J].内科,2011,30(1):8.
[2] 王同汉.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中期疗效[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1):1.
[3] 韩立宪.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比较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2,11(1):1.
[4] 翟仁友.急诊介入治疗现状[J].当代医学,2008,29(1):1.
[5] 周凤云.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6,2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