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法在烧伤切痂植皮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采用喉罩吸入七氟烷复合芬太尼麻醉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烧伤切痂植皮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切痂植皮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芬太尼组(SF组,n=20),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n=20)。SF组单纯七氟烷诱导后置入喉罩,术中持续吸入七氟烷(浓度为1.5%~2%)复合静脉分次给予芬太尼维持麻醉PK组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速率60~70 μg/(kg•min)]与氯胺酮[速率35~45 μg/(kg/min)]维持麻醉。两组患者均保留自主呼吸。观察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结果:①两组年龄、烧伤总面积、体重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F组患者心动过速次数与持续时间、体动次数、呼吸抑制次数与持续时间均低于PK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与T0时刻比较,PK组HR值在T1~2时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SF组HR值在T1 时刻低于PK组(P<0.05);两组各时段MAP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F组患者满意度、术者满意度均高于PK组(P<0.05或P<0.01);④SF组苏醒期2例出现躁动,PK组为6例。结论:采用喉罩吸入七氟烷复合芬太尼麻醉在烧伤切痂手术中的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
关键词:烧伤切痂手术;喉罩;芬太尼;丙泊酚;氯胺酮
烧伤本身已经对患者身心造成重创,如果在切痂植皮手术中再出现痛苦经历势必不利于后续的治疗与恢复,这就对切痂植皮手术的麻醉提出较高要求。本研究通过比较采用喉罩吸入七氟烷复合芬太尼麻醉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烧伤切痂手术中的效果,以寻求更加舒适有效的麻醉方法以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ASA Ⅱ~Ⅲ级择期行烧伤切痂手术患者40例,Ⅱ~Ⅲ度烧伤,烧伤面积占10%~45%,所有患者均无呼吸道烧伤、无严重心肺、肝肾损伤。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芬太尼组(SF组,n=20),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n=20)。
1.2 方法:入室建立静脉通路,SF组单纯七氟烷诱导后置入喉罩,术中持续吸入七氟烷(浓度为1.5%~2%)复合静脉分次给予芬太尼维持麻醉,PK组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速率60~70 μg/(kg·min)]与氯胺酮[速率35~45 μg/(kg·min)]维持麻醉。两组患者均保留自主呼吸,根据需要调整麻醉深度或者给予辅助呼吸。术中持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和记录失血量、尿量、输液量。
1.3 观察指标:患者术中心动过速(>100次/min)次数、体动次数、呼吸抑制次数与持续时间、患者满意度、术者满意度。满意评分(1分=很不满意、2分=不满意、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烧伤总面积及手术时间的比较:见表1。两组年龄、烧伤总面积、体重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烧伤总面积及手术时间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年龄(岁) | 烧伤总面积(%) | 体重(kg) | 手术时间(h) |
PK组 | 20 | 37±18 | 27±19 | 65±16 | 3.3±1.7 |
SF组 | 20 | 35±21 | 30±16 | 69±14 | 3.5±1.5 |
术中每个患者心动过速(>100次/min)次数与持续时间、体动次数、呼吸抑制次数(RR<10次/min或PetCO2>45 mm
Hg)(1 mm Hg=0.1333 kPa)与持续时间见表2。SF组患者心动过速次数、持续时间、体动次数、呼吸抑制次数与持续时间均低于PK组(P<0.05或P<0.01)。SF组苏醒期2例出现躁动,PK组为6例。
表2 两组术中情况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心动过速次数(次) | 心动过速持续时间(min) | 体动次数(次) | 呼吸抑制次数(次) | 呼吸抑制续时间(min) |
PK组 | 20 | 5±9 | 35±16 | 2±4 | 5±6 | 12±10 |
SF组 | 20 | 2±4① | 11±20① | 1±2② | 3±3② | 6±5① |
注:与PK组比较,①P<0.01,②P<0.05
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见表3,与T0时刻比较,PK组HR值在T1~2时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SF组HR
值在T1时刻低于PK组(P<0.05);但是两组各时段MAP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指标 | 组别 | T0(术前) | T1(手术开始后30 min) | T2(手术结束前30 min) | T3(术终) |
HR(b/min) | PK组 | 85±9 | 105±13① | 96±17① | 89±12 |
SF组 | 87±6 | 89±10② | 93±17 | 85±14 | |
MAP(mm Hg) | PK组 | 78±12 | 82±11 | 83±13 | 75±11 |
SF组 | 80±13 | 84±15 | 86±11 | 73±10 |
注:与T0比较,①P<0.05;与PK组比较,②P<0.05
SF组患者满意度、术者满意度均高于PK组(P<0.05或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术者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患者满意度 | 术者满意度 |
PK组 | 20 | 2.3±0.9 | 2.9±1.0 |
SF组 | 20 | 3.4±1.5① | 3.3±1.2② |
注:与PK组比较,①P<0.01,②P<0.05
3 讨论
以往烧伤切痂植皮手术麻醉习惯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不作气管插管的全凭静脉麻醉。选择氯胺酮,因其具有较强的体表镇痛作用,但氯胺酮促使交感神经后末梢释放儿茶酚胺有交感兴奋作用,使心率增快,增加心肌耗氧;血压升高,致创面渗血,影响手术的进行,也增加了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部分患者苏醒期出现躁动,乱语,而应用丙泊酚可易引起呼吸抑制[1-3]。
喉罩吸入七氟烷麻醉因其不抑制呼吸,苏醒快已广泛用于门诊日间短小手术。由于切痂植皮手麻醉要求强效镇痛,所以本试验中SF组又间断给予阿片类药物芬太尼。
结果显示SF组患者心动过速次数、持续时间、呼吸抑制次数与持续时间均低于PK组(P<0.05或P<0.01);SF组患者满意度、术者满意度均高于PK组(P<0.05或P<0.01);SF组苏醒期2例出现躁动,PK组为6例。这主要是由于喉罩吸入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可以达到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又便于气道管理。减少了心动过速、呼吸抑制、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与术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烧伤切痂手术中采用喉罩吸入七氟烷复合芬太尼麻醉并发症少,患者与术者满意度高,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
4 参考文献
[1] 陈艾芳,龚玉华,吴 莉.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烧伤患者的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34(4):365.
[2] 张坤全,陈永回,欧阳文博,等.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大面积烧伤手术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392.
[3] Blouin RT,Conard PF,Gross course of ventilatory depression following induction dose of propofol and thiopental[J].Anesthesiology,2007,22(1):75.下一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