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症状的
作者:陈文治,冯文轩,王慧敏
【摘要】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以腰背痛为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择西药治疗加腹针疗法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方案,2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swestry)计算治疗前后odi指数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得分以评价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并以骨密度(bmd)、血钙(ca2+)、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评价治疗前后影像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bmd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2组的alp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且治疗组对alp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对odi指数和vas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以腰背痛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提升患者alp水平和提高骨密度有关。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疗法;腹针/治疗应用;骨密度/针灸效应;碱性磷酸酶/血液;钙/血液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1-3]。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身材变矮或驼背,女性绝经后发病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关键在于正虚,加之外邪乘虚侵袭而致病。所不同者,有重于肾或重于脾者,有重于痰或重于邪者,其证属本虚标实。我院骨科门诊及病房对以腰背痛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治疗,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60例患者均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骨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确诊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女20例,男10例;年龄73~88岁,平均(798±52)岁;平均病程61年。对照组中,女23例,男7例;年龄72~89岁,平均(772±56)岁;平均病程58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平均病程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以腰背疼痛为主,可伴全身无力、周身骨痛等症状,逐渐加重,轻微外伤可致骨折,可存在脊柱后凸畸形;骨密度检测阳性(即骨密度低于正常者2个标准差以上)者即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13纳入标准
性别不限,年龄大于70岁;腰椎或髋部骨密度(bmd)测定低于正常者2个标准差以上;入选前经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血钙(ca2+)水平等生化指标检测,排除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70岁;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等其他疾病引起之腰背痛症状;合并有内分泌疾病或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疾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治疗。(1)西药治疗:钙尔奇d600 1粒,每天1次,口服;骨化三淳 1粒,每天2次,口服;鲑降钙素针20 μg,每天1次,肌注,共8周。(2)腹针疗法:主穴取中脘、气海、关元,配穴取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常规消毒后,中脘、关元深刺,双滑肉门、气海、双外陵、双大横中刺。留针30 min,其间行针导气1次,治疗前4周总计治疗次数不少于12次,后4周总计治疗次数不少于8次。若中医辨证肾虚明显,加双气穴(中刺);胸12椎体—腰2椎体水平疼痛明显者,加天枢(患侧中刺);合并胸胁部疼痛(约胸7椎体水平)者,加水分、水分旁(患侧中刺)。
212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法和疗程同治疗组。
22观察项目
(1)检测指标:治疗前后进行血ca2+、血清alp以及骨密度检查。(2)症状及功能评价:采用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swestry)计算治疗前后odi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症状得分。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建立数据库。2组间比较,若方差齐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
3结果
312组治疗前后bmd测定结果比较
表1结果表明:治疗前2组比较,患者bm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bmd水平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bmd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12组治疗前后bmd测定结果比较
32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变化比较
表2结果表明:治疗前2组间比较,患者alp、ca2+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alp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但ca2+水平均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2组al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alp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表22组治疗前后血清alp和ca2+水平变化比较(x±s)
332组治疗前后odi指数及vas评分比较
表3结果表明:治疗前2组odi指数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对odi指数和vas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表32组治疗前后odi指数和vas评分比较
4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如钙剂、维生素d3类药、二磷酸盐及理疗等,但因口服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开展其他各种安全、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法的研究。
采用腹部腧穴治疗腹部以外的疾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这个系统与全身有着相应的应答联系,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腹针是在总结前人针灸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的针灸大法,在临证时要求“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燥,依情再做加减”,用中医的理、法、方、穴,通过针刺腹部最大限度地激发神阙系统及人体经络系统自我调控的潜能,使内脏逐渐趋于稳态而治疗全身疾病。腹针疗法既有传统针灸特点,又有自身诊治特色[4-5]。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慢性病、久病、内伤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所以大多数慢性腰背痛与肾虚有关。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之脉循行经过腰背部,其经筋挟腰而上脊,所以肾虚和足太阳经气失调,腰背部经筋受损,或风湿等外邪的侵袭都会导致气血不和而产生腰部酸痛。且临证中内伤多于外感,而外感也多因内部失调所致。因此,临床上治疗腰背部疼痛多从治虚入手。本临床实验治疗方法中,穴位处方为薄智云教授亲自辨病取穴,基本取穴如下:主穴取天地针(中脘、关元),气海;配穴取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选穴加减:肾虚明显者,加双气穴(中刺);胸12椎体—腰2椎体水平疼痛明显者者,加天枢(患侧中刺);合并胸胁部疼痛(约胸7椎体水平)者,加水分、水分旁(患侧中刺)。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此二穴组合为腹针中一常用方——天地针;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两穴合用,具有益气血、壮筋骨、调补先天和后天之本的作用。气海为气之海,肾主先天之元气,故针刺气海有补肾益气壮骨之功效。左右外陵、滑肉门的4个穴位称为“腹四关”,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主要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主要治疗下腹部及下肢的疾患,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与天地针合用时,具有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腧穴,文献记载以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为主,薄教授以其多年的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理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在腹针理论中主要是治疗l4椎体水平线所出现的疼痛。气穴是薄教授的经验穴,气穴位于关元旁开5分,具有调理下焦,通畅下肢气血,补益肝肾的作用。水分位于脐中上1寸,具有促进局部水肿吸收之功效。水分旁为薄教授根据病人不同疼痛部位所取之穴,主要依据灵龟腹部八廓图中穴位所对应的疼痛部位投影而选穴,能达到直达病根,缓解疼痛之功效。诸穴合用可起到扶正固本、祛风除湿、化瘀通络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odi指数及vas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得以改善,可能与腹针的针刺镇痛原理相关。目前国内有不少研究表明,腹针缓解疼痛的原理就是针刺镇痛原理,并对其镇痛机理进行了研究,北京医科大学韩济生教授通过针刺大鼠足三里穴测定体内阿片样物质明显提高,说明针刺镇痛是通过刺激穴位,使体内的阿片样物质的释放来达到镇痛作用[6]。笔者认为腹针疗法缓解疼痛的实质是通过刺激穴位,使体内的阿片样物质的释放来达到镇痛作用的。由于运用腹针治疗以腰背痛症状为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时不需要有明显针感,故要求取穴要准确,进针深浅要严格掌握。其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提高骨密度方面效果更明显。有研究表明,针灸能调整骨质疏松患者机体内相关基因(如白细胞介素-6 mrna、转化生长因子-pl mrn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调节雌激素水平及垂体、肾上腺的功能,达到补肾壮骨之目的[7-9]。并且能通过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性激素水平,改善胃肠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10]。故推测腹针提高骨密度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针刺上述穴位,一方面对性激素分泌不足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强胃肠功能,提高了对钙、磷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抑制骨吸收和刺激骨的形成。
alp是常用的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是参与骨代谢的重要蛋白质,血清中alp有一半来源于骨,骨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而另一半绝大部分来源于肝脏,极少部分来源于小肠和胎盘。成骨活跃时,成骨细胞分泌大量alp,一部分参与钙化,即在钙化区内水解磷脂,释放的磷酸根与钙以沉淀的方式沉积在胶原骨架上,发生骨矿化作用;另一部分释放入血,使血中酶活性升高,因此alp活性升高,可反映成骨细胞活跃情况。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alp均有所升高,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腹针疗法可能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血钙在血液中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即蛋白结合钙、离子钙和小分子阴离子结合钙,有研究指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总钙、离子钙水平一般正常,若骨吸收增加血清钙水平亦可升高,伴有骨折者血清钙水平显著低于无骨折者。本临床试验中对血钙指标的观察因样本量小和时间所限,并未发现其与腹针疗法有明显的相关性。
近年来,有文献[11-13]报道腹针治疗效果明显,不单指腰背痛,对膝关节等其他肢体疼痛及关节功能的改善尤为突出。本研究采用腹针治疗以腰背痛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治疗方法简单、见效快、无副作用、经济、疗效显著等特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phys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s].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1999.
[2]fda guidelines fo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gent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division of metabolism and endocrine drug product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usa:1997.
[3]who guidelines for 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trials in osteoporosis[s].geneva:1998.
[4]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3-99,79-88.
[5]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j].中国针灸,2001,21(8):474.
[6]韩济生.中枢阿片肽和胆囊收缩素功能活动的消长是决定针刺镇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5):321.
[7]刘献样,沈霖,吴明霞,等.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tgf–p1 mrna、vegf mrna表达及凋亡基因fas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3,44(11):830.
[8]刘献样,吴明霞,吴炳煌,等.补肾微烟药条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699.
[9]吴隆奇.非药物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临床康复, 2003,7(5):807.
[10]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8.
[11]蒙昌荣,李滋平,符文彬,等.腹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 2008,40(4):76.
[12]葛鸿庆,陈文治,余宇峰,等.腹针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新中医,2007,39(2):41.
[13]伦志坚,叶继英.腹针结合局部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广东医学, 2o06, 2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