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方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埋线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胃液量、胃液游离酸、总酸度、总酸排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cag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有关。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慢性/针灸疗法;胃黏膜/病理学;疾病模型,动物;大鼠;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胃俞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萎缩性病变[1-3],是以胃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变形,固有膜炎性反应和固有腺体萎缩为其病理特点。本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尤其伴有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状态最常见的一类。目前认为cag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返流、免疫、年龄、高盐、过热、低维生素饮食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5],所以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cag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首批43种针灸适应症之一。本实验观察了穴位埋线对cag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90只spf级8周龄sd大鼠(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粤)20080020,粤监证字2008a002,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20 g,采用架式笼养,恒温(20±1)℃,湿度50%~60%,光照黑暗各12 h交替,自动通风8~15次/h条件下饲养。
12主要试剂及仪器20 mmol/l去氧胆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f20090417),05~10 g/l氨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批号:20090410),05 g/l吲哚美辛(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44020701),001 mol/l naoh(广州市新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批号:080529)。穴位埋线器具选择:(1)针具:6号一次性注射针头(浙江京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2)埋植用羊肠线:0000号铬制羊肠线(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采用bx50型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生产)。
13模型复制所有实验动物用标准饲料喂养1周后按体质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立空白对照组20只(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不予造模,每天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其他大鼠参考文献方法[6]略加改进,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以体积分数40%酒精于每周一空腹灌胃1次,每次8 ml/kg;20 mmol/l去氧胆酸钠灌胃,每天上午1次,每次8 ml/kg;05~10 g/l氨水作为大鼠日常饮用水自由饮用,并记录每天饮用量;05 g/l吲哚美辛灌胃,每天下午1次,每次8 ml/kg;并配以饥饱失常法,单日禁食,自由饮水,双日足量喂食;每周测体质量1次,从12周开始每隔4周经随机选取2只大鼠宰杀,取胃黏膜于光镜下查看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复制是否成功。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李素荷,等.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第4期14动物分组与治疗将造模成功动物60只(杀检8只,造模过程中死亡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埋线组各20只。埋线组选取大鼠“足三里”、“中脘”、“胃俞”穴。将05 cm长的羊肠线从6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此时注射针头内作为针芯的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稍退后),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背腰部穴位在局部下方向上平刺,下肢穴位直刺,刺至所需深度,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于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线头不外露,消毒针孔,外敷无菌敷料,胶布固定24 h。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12周。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腹部穴位向上平刺,背腰部穴位在局部下方向上平刺,下肢穴位直刺,刺至所需深度,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2周。模型组造模后只抓取,不治疗;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
15一般状态观察对各组大鼠的体质量、毛色、精神状态及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对照。
16胃液采集方法治疗结束后各组随机抽取大鼠(空白对照组10只,其他3组各12只)进行胃液采集。方法:不禁水,禁食24 h,乙醚麻醉下,仰卧固定于手术板上,沿剑突下腹白线剪开约25 cm小口,将胃轻轻拉出,用缝线结扎幽门与十二指肠结合部,缝合腹壁切口。2 h后拆线打开腹腔,结扎贲门后取出全胃。用滤纸擦净血迹,沿胃大弯剪开胃腔,倾出内容物,收集于刻度离心管中,再以30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上清液,计算胃液量后,留待胃液分析用(术中埋线组大鼠死亡1只)。
17胃酸度及总酸排出量测定取上清胃液l ml,加托佛氏及酚红指示剂各2滴,用碱式滴定管慢慢用001 mol/l naoh滴定,同时不断摇动,恰至红色消失,出现姜黄色为止,即为游离酸滴定终点,记录用去的naoh溶液量,继续用naoh滴定直至转为红色且2 s内不消失为止,即为总酸度滴定终点,记录用去2次滴定所消耗的naoh溶液总量,计算胃液总酸度及1 h总酸排出量:游离酸度(meq/l)=游离酸滴定终点所耗的naoh溶液毫升数×10;总酸度(meq/l)=2次滴定所耗的naoh溶液总毫升数×10;总酸排出量(μmol/h)=总酸度×每小时胃液量)。
18胃黏膜大体观察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对剪开的胃腔做大体观察,包括黏膜的色泽、弹性、皱襞多少。然后在贲门、胃小弯、胃窦及幽门部,分别取胃全层1块,约3mm×5mm,体积分数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置光镜下观察,并进行显微摄影。
19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各组一般状态观察表1结果表明:造模完成后,cag大鼠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虽然治疗前后,针刺组大鼠平均体质量均较埋线组要轻,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从毛色上看,模型组大鼠毛色灰暗,无光泽,活动缓慢,萎靡,摄食量减少,常有大便稀溏;经治疗12周后,针刺组和埋线组大鼠毛色均较模型组有光泽,摄食量增多,活泼好动,大便成形,其中针刺组雌鼠体质量稍偏轻。表1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22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胃酸分泌的影响表2结果表明:幽门结扎2 h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但针刺组、埋线组、空白对照组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2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的影响
23各组大鼠胃黏膜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①肉眼所见:空白对照组胃黏膜表面光滑,无糜烂,黏膜皱襞规整;模型组胃黏膜表面光滑,皱襞低平、稀少,甚至消失,胃黏膜明显变薄;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表面尚光滑,黏膜皱襞规整,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完整,未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异常,腺体排列密集规则,大小形态较一致,细胞呈单层柱状,腺上皮和腺管分界清楚,未见腺体萎缩、变形和坏死等病理改变;固有膜、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无水肿,无明显炎细胞浸润。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胃小凹缩短,固有膜有水肿,血管呈不同程度的扩张,固有层腺体排列稀疏,部分腺体肠化,黏膜平滑肌增生且长入固有层腺体间,间质内散在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动物胃窦部黏膜厚度及窦部和体部的肌层厚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变薄,浆膜层未见异常。针刺组与埋线组均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腺体排列尚规则,大小形态基本一致,亦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结果见图1(彩图见第440页)。
3讨论
一般认为胃液分析可以研究胃的基础分泌和受刺激状态下胃的分泌情况,以助于判断胃部疾病,是研究胃疾病生理病理的重要指标[7]。胃酸的最大排出量与壁细胞的数量相关,其主要作用是激活胃蛋白酶原而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胃蛋白酶,保持胃液的ph值,以利于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8]。cag患者因胃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必然引起胃液量的分泌减少、胃液ph值的改变,故对保持胃蛋白酶原的活性作用产生影响[9]。所以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胃黏膜性状改变分析和胃液分析能够基本判断胃黏膜的损伤情况和程度,可以作为研究和评估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治疗结果的重要指标。
埋线疗法是在《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慢性萎缩性胃炎属慢病、久病,所以适合运用埋线疗法这种符合“深纳”且“久留”要求的治疗方法。将羊肠线埋植在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局部持续刺激作用和全身的生物反应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是集多种方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10]。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可以弥补针刺疗法疗效持续时间短、治疗频率高,疗效难巩固且易复发等缺点[11]。穴位埋线在羊肠线未被吸收前有机械性的刺激作用,在吸收过程中又有生物性(异体蛋白)刺激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强度增加,疗效提高[12]。所以埋线疗法治疗cag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和有效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多归纳为胃痛范畴。取穴以胃的背俞穴“胃俞”配胃的募穴 “中脘”,是以“俞募配穴法”治疗胃疾;并配以对胃疾有特别疗效的胃经的合穴“足三里”,三者是治疗胃部疾患的经典穴位。三者配合,能够健脾和胃,行气止痛。3个穴位的作用互相配合、促进和增强,可以进一步放大和完善治疗效应,作用更为确切。
本实验结果表明,穴位埋线与针刺疗法均能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且可能通过治疗刺激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减轻胃黏膜的损伤,防止炎症侵袭、腺体萎缩,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能使模型大鼠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改善,防止总酸排出量明显减少、酸性降低的情况,较好地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病理变化。两组对cag模型大鼠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埋线组在治疗方法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组:针刺组每天均需治疗1次,每次留针20 min,共治疗了12周;而埋线组每2周治疗1次,12周中仅治疗6次。在疗效相同前提下,埋线疗法治疗次数少,接受针刺刺激的痛苦少,更易为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97.
[2]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53.
[3]黄泰康.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
[4]吴志庆,王跃红,闻淑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j].华人消化杂志,1998,6(7):590.
[5]李志伟.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饮食的关系[j].新消化医学杂志,1996,4(4):239.
[6]姒健敏,吴加国,曹倩,等.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及致萎缩因素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2):75.
[7]李守朝,周晓燕,王峰,等.参佛胃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64.
[8]程延安.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6):323.
[9]罗满林,顾为望.实验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47.
[10]郑祥容,温木生.埋线疗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
[11]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
[12]周蕾.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咽炎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8):471.[14]李素荷.穴位植线治疗胃痛96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