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

发布时间:2015-07-04 09:48

【摘要】 从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渊源、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及其从化规律等方面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认为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贯穿到伤寒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有望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一条新思路,从而指导《伤寒论》的现代临床应用。

【关键词】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伤寒论》

 六经标本中气气化理论(简称“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贯穿到伤寒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辨证施治的全过程。至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子和对“风”与“火”的关系做了阐述,为后世医家进一步探讨六经标本中气关系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明清时期,从明·张景岳提出人身脏腑经络与天之六气之间密切相关,到清·张志聪、徐延祚、张令韶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全面注释《伤寒论》,再到陈修园对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系统整理,最后经过黄元御、唐容川、陈修园、郑钦安、徐延祚及周学海等中医大家的补充与完善,使六经气化学说渐臻成熟。

  1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渊源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标本气化中的“气”主要是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亦即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化”,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释为“物之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说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性、物化现象,“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变”。因此,气化的含义是指自然界六气的生克制化现象及由此而演变来的六经(三阴三阳)的制化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中的“标”与“本”的最初含义,《说文解字》曰[1]:“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标,木杪末也。从木,票声。”《文选·游天台山赋》[2] 中“赤城霞起而建标”注曰:“标,立物以标识也”。 《仪礼·丧服》[3]“皆下本”疏曰:“本,根也”。 细考《内经》,“标”指三阴三阳六经,“本”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三阴三阳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标记六气,故为气之标,标识了六气之阴阳多寡,及六气的发生、转化、次序(位)。风、热、火、湿、寒、燥六气是气候物化现象的根源,是物质承担者,故谓六气为“本”,代表了事物的本质、本体,彰明了六气气候特征和生化作用的实际所在。六气标本实则是五运六气7篇大论运用阴阳学说具体推衍自然气候和生化作用时相应提出的一对名实(名称及实际存在的事物)概念。

  关于“中气”,马莳注曰[4] :“中气者,三阴三阳各犹夫妇之配合相守。”谓六气中的每一气必有另外一气与之相互对立统一,并作用其中,参与其气化,因此相对而言,称为“中见之气”[5] 。“中气”是标本相互联系的枢纽,且与“标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六气的生化和运行由两个基本矛盾所决定,其一是自身标本的对立统一;其二是自身与中气的对立统一。

  六气为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资料,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阴阳为标,说明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为六气所化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后才能在实际中应用。“中气”乃阴阳表里相合的产物,存在于标本之间,故有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标气”“本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分配规律是:少阳以火气为本,以一阳为标,中见厥阴;阳明以燥气为本,以二阳为标,中见太阴;太阳以寒气为本,以三阳为标,中见少阴;厥阴以风气为本,以一阴为标,中见少阳;少阴以热气为本,以二阴为标,中见太阳;太阴以湿气为本,以三阴为标,中见阳明。六经标本中见关系见表1。

  表1六经标本中见关系

  本火燥寒 风热湿标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中气厥阴太阴少阴 少阳太阳阳明3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是说明六气的正常生化在标本中气间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31标本同气,多从本化,少阳太阴多从本少阳之本为相火而标为一阳少阳,本标同气为阳,而且中见之气风木无论从六气抑或五行都从火化;太阴之本为湿土,而标为三阴太阴,标本同气共为阴,并且中见之气燥金,从六气更移观察是燥随湿起,由五行分析是土能生金、子从母化。故生理状态下,少阳多从本火化,太阴多从本湿化;病理状态亦然,少阳病多从本化火,太阴病多从本化湿。

  32标本异气,多从本从标化,少阴太阳多从本从标少阴之本为君火,而标为二阴少阴;太阳之本为寒水,而标为三阳太阳,标本异气。生理状态下,少阴太阳或从本化或从标化;病理状态下亦然,至于临床实际应用中从何而化,当视患者的体质偏性而定。

  33阳明厥阴,多从中气而化阳明为燥金,从燥而化,故燥为本;阳明为标,太阴为中见之气,阳明乃阳之极,阳极而阴生,故阳明多从中见之太阴湿化,从而共同维持了燥湿相济的生理平衡。厥阴为风木,从风而化,故风为本;厥阴为标,少阳为中见之气,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到此已极,极而尽,阴极而阳生,本则生火,故厥阴从中见少阳火化,此时由阴变阳,阴退阳进,则保持了生气继续,生机延续。高士宗云[6]:“两阳合明,阳之极矣,无取乎燥,从中见太阴之气,以为生化,两阴交尽,阴气极矣,无取乎风,从中见少阳之气,以为生化也。”病理状态下亦然。

  以上的从化规律只是相对而言而非绝对之论。少阳太阴多从本,也存从中从标化之时;少阴太阳从标从本,也必关乎中气;阳明厥阴从中气而化,也必涉其本、标,六经病理,各经皆有从本、从标、从中见气化之太过与不及。正如清代中医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7]:“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标本中气从化规律所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盛则从化。而决定盛则从化的因素有3个方面:

  第一,外六气的特性。外六气是指自然界中六淫之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外六气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风性疏泄、善行数变,寒性收引凝敛,暑性酷热,湿性重浊粘滞,燥性干涩,火性炎上等。不同的六淫邪气侵袭人体会产生不同的病理表现。

  第二,内六气的盛衰与体质的偏性。内六气是指与外六气相对应的存在于人体内部的六气。生理状态下,外六气与内六气息息相应、同类相昭,外六气之风对应内六气之厥阴风木,寒对应太阳寒水,暑对应少阴君火,湿对应太阴湿土,燥对应阳明燥金,火对应少阳相火。人体感受异常之外六气即六淫之气,人体的正常气化就会受影响而紊乱。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同气相求的影响,外感六淫能引动相对应的内六气气化失常,但不同的人因其体质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六气偏性,即使感受同一种异常外六气,其机体也会出现不同的从化现象。清·徐延祚在《医粹精言》中明确阐述[8]:“夫百病之生,总不出于六气之化,如感风寒暑湿燥火而为病者,病天之六气也,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气之化,如中风,天之阳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则为发热咳嚏……如感吾身之阳热,则为病热,感吾身之阴寒,则病为寒,感吾身之燥气,则为便难。”由此可见,内六气的盛衰与体质的偏性在标本中气从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失治与误治。在《伤寒论》太阳篇中有近一半的篇幅讲的是太阳病失治误治后的纷繁复杂的变证,这充分证明了失治误治对六经标本中气从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六经病的失治误治才造成了六经标本中气从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张磊.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第5期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中提到[9]:“凡汗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相表里也;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阴、阳明递相传也。所谓寒化、热化,由误治则变此者也。”

  影响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的3个因素中,外六气的特性、失治与误治都属于外因,而内六气的盛衰及体质的偏性属于内因。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因此内六气的盛衰与体质的偏性处于关键的主导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

  4六经之间互为中见的特定关系

  以六气分主六经,区分六经的性质,并提出六经之间互为中见的特定关系。六气分管三阴三阳,少阳的性质为火,阳明的性质为燥,太阴的性质为湿,太阳的性质为寒,少阴的性质为热,厥阴的性质为风,六经之间通过互为中见的关系相连,“中见之气”成为六经六气相互关联的枢纽,起着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由此而形成了3对对应制化关系,成为统摄六经的主线。

  其一,厥阴少阳的升降调节。厥阴风木以条达为顺,少阳相火以潜降为和,两者互为中见之气。正是凭借两者互为中见的关系,形成了厥阴升少阳降的对应制化关系,从而保证了气机升降运动的正常进行。少阳胆与厥阴肝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具枢转之能,肝木气升胆木气降则清阳升而浊阴降,厥阴少阳的升降枢机保证了气机调畅与水道的通畅。

  其二,太阴阳明的燥湿调节。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为两经的生理主气,凭借互为中见的关系, 形成了太阴湿与阳明燥的对应制化关系。脾的运化功能与胃的腐熟功能正是在太阴阳明的燥湿相济的调节下完成的。

  其三,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太阳寒水与少阴君火是两经的生理主气,凭借互为中见的关系相连,形成了太阳寒与少阴热的对应制化关系。完成津液代谢的功能需要依赖太阳寒水的正常气化,同时又赖于少阴阳热的蒸腾气化,两经主气一寒一热,寒热互调共同维持人体动态的生理平衡。

  人体通过厥阴少阳的升降调节,太阴阳明的燥湿调节,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使人体在阴阳气的消长胜负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整体平衡之中,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气化功能。

  以上3种平衡密切相关,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约,共同保持六经的整体动态平衡。只要任意一种平衡被打破,其他平衡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当超出自身的调节范围时其平衡也会被打破,整个六经体系的平衡就不复存在,从而形成六经病。因此,六经病的病机均为寒热调节、燥湿调节、升降调节中某一个环节的失常,其中又包含着标、本、中气的太过与不及。

  5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

  由以上对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分配规律和从化规律研究发现,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

  阴阳本为真元一气,由于阴阳消长及五行生克制化的作用而发生了六化,由一而三,三级而量变,阴阳消长三分为: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开合枢是阴阳气内外出入运动的工作机制。太阳主开,开机启动,阳气开始释放升发,当释放到一定程度后,释放终止,在阳明主合的作用下,阳气由外而达内,开始潜藏,太阳主开与阳明主合要靠少阳枢机的作用来实现。在阳气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的出入过程中,阴气也同时进行着相对的运动,即阳气释放时阴气潜藏,阳气潜藏时阴气释放。阴阳之气就是在开合枢的不断变化中进行着释放与潜藏的内外出入运动。

  在天人相应与同构理论指导下,以六气气化为示范,用自然之气(外六气)的三阴三阳属性,风热湿火燥寒气候特征和生化作用及标本中气,类比概括人体手足六经及其脏腑、气血津液功能(亦为六气,即内六气),继而按外六气正常从化规律推阐内六气生理活动,最后落实至外六气为外因,内六气为内因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系统解释《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体系的概念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六气标本中气理论逐渐演变为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所以称人体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

  综上所述,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我们不应持否定态度,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医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辨治规律,虽不一定就是仲景撰写《伤寒论》的本来思路,但它很好地解释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 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501.

  [2] 文选·游天台山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3.

  [3] 仪礼·丧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3.

  [4]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49.

  [5]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j].新中医,1982 (7):51.

  [6] 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1.

  [7] 清·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m].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7:31.

  [8]沈红瑞,梁秀清.历代名医医话大观·医粹精言[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26.

  [9] 清·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伤寒论浅注·读法[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77.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分析昆明山海棠对大鼠精子的影响

下一篇:三叶人字草对IgA肾病模型大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