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发布时间:2015-07-04 09:51
【摘要】目的讨论如何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本科室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3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经验。结果除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外,其余29例均取得满意结果。结论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成功留置静脉导管的保证。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静脉营养支持、围手术期补液、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肿瘤患者的化疗等临床实践。根据其穿刺置管的部位可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本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进行中心静脉置管30例(均为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如何提高导管的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本科室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9-68岁,平均46岁,除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外,其余29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2护理
2.1心理护理一般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病情均较重,病程长,思想负担较重,精神较脆弱,对置管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不够,担心置管的成功率不高,会有生命危险,对置管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请接受过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现身说法,谈谈他们的感受,解除患者的畏惧心理,使其愉快的接受治疗[1]。
2.2留置导管的护理
2.2.1置管创口的护理创口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术后可用沙袋压迫1.5-2小时,以防止出血及血肿形成。创口每天常规用2%碘酊和75%乙醇消毒并更换敷料(如用3m透明敷贴则可每2天换药1次),并严密观察创口有无红肿胀痛,有无渗液及脓性分泌物,局部有无压痛等,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导管的护理(1)妥善固定导管:置管成功后,可用丝线将导管固定于皮肤上,并记录好导管的长度,导管末端用3m透明胶带固定在锁骨外侧端的上缘(因此处较平坦,便于固定),并叮嘱患者注意保护。
护士应随时观察导管的长度,注意导管是否退出或移位,如观察患者创口有无肿胀疼痛及液体漏出,有无心率失常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拔出导管,更换部位重新置入。(2)保持导管通畅:置管前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交代置管后的注意事项,输液时应加强巡视,避免患者因起床活动或用力咳嗽以及液体滴空时,血液反流入导管致堵塞。在每次治疗或用药前后均应用生理盐水或25u/ml的肝素液冲管或封管,对暂时不用的静脉可每12h封管1次,对治疗间隙期不用输液的患者,应每周用生理盐水或25u/ml的肝素液进行脉冲式封管和正压封管1-2次。冲管时采用脉冲式:用10-20ml封管液,边冲边停顿,使液体在管腔内形成漩涡,防止药物微粒停止在管腔。封管时采用正压封管法:用2-3ml封管液缓慢推注,当推注到0.5ml时,边推封管液边用卡瓣夹住导管,使封管的针头拔出后导管的顶端仍然能保持正压,管腔内始终充满着封管液,避免血管内的血液回流到管腔内导致堵塞。
2.2.4置管后输液期间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导管移位:置管后常因固定不妥或保护不好导致导管移位[3]。因此,置管成功后应妥善固定导管。在连接输液及更换伤口敷贴时,应注意勿将导管带出。如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输液或患者感觉颈部、胸部酸胀不适,局部肿胀疼痛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协助患者行x线检查,明确导管位置,必要时拔出导管并做相应处理。(2)感染: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易发生导管性感染,必须加强观察和预防。置管创口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严格清洁消毒置管创口并更换敷贴(如为3m透明敷贴封创口可2天更换1次,胶布表面应标明更换日期按时更换)。严密观察置管创口周围有无红、肿、热、痛,创口周围组织有无压痛等。如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表情淡漠,应怀疑导管感染发生,必须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拔出导管并留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4]。
中心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肿瘤患者的化疗及营养支持。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成功留置导管的保证;护士严密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护理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0):643-644.
[2]林月双.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对策[j].微创医学,2009,4(5):557.
[3]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05:287-288.
[4]曹伟新,李东之.外科学护理[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静脉营养支持、围手术期补液、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肿瘤患者的化疗等临床实践。根据其穿刺置管的部位可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本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进行中心静脉置管30例(均为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如何提高导管的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本科室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9-68岁,平均46岁,除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外,其余29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2护理
2.1心理护理一般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病情均较重,病程长,思想负担较重,精神较脆弱,对置管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不够,担心置管的成功率不高,会有生命危险,对置管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请接受过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现身说法,谈谈他们的感受,解除患者的畏惧心理,使其愉快的接受治疗[1]。
2.2留置导管的护理
2.2.1置管创口的护理创口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术后可用沙袋压迫1.5-2小时,以防止出血及血肿形成。创口每天常规用2%碘酊和75%乙醇消毒并更换敷料(如用3m透明敷贴则可每2天换药1次),并严密观察创口有无红肿胀痛,有无渗液及脓性分泌物,局部有无压痛等,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导管的护理(1)妥善固定导管:置管成功后,可用丝线将导管固定于皮肤上,并记录好导管的长度,导管末端用3m透明胶带固定在锁骨外侧端的上缘(因此处较平坦,便于固定),并叮嘱患者注意保护。
护士应随时观察导管的长度,注意导管是否退出或移位,如观察患者创口有无肿胀疼痛及液体漏出,有无心率失常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拔出导管,更换部位重新置入。(2)保持导管通畅:置管前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交代置管后的注意事项,输液时应加强巡视,避免患者因起床活动或用力咳嗽以及液体滴空时,血液反流入导管致堵塞。在每次治疗或用药前后均应用生理盐水或25u/ml的肝素液冲管或封管,对暂时不用的静脉可每12h封管1次,对治疗间隙期不用输液的患者,应每周用生理盐水或25u/ml的肝素液进行脉冲式封管和正压封管1-2次。冲管时采用脉冲式:用10-20ml封管液,边冲边停顿,使液体在管腔内形成漩涡,防止药物微粒停止在管腔。封管时采用正压封管法:用2-3ml封管液缓慢推注,当推注到0.5ml时,边推封管液边用卡瓣夹住导管,使封管的针头拔出后导管的顶端仍然能保持正压,管腔内始终充满着封管液,避免血管内的血液回流到管腔内导致堵塞。
2.2.3置管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置管时常见的并发症如:气胸、血管损伤、胸导管损伤以及空气栓塞等[2]。(1)气胸:在静脉穿刺置管后,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伴有同侧呼吸音减弱时,疑似气胸的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协助患者作x线检查,必要时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2)血管损伤: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易造成血管损伤,穿刺点创口有出血或血肿形成,此时应立即退针拔出导管,并用沙袋压迫止血。(3)空气栓塞:空气栓塞可发生在静脉置管的过程中,也可因导管栓塞脱落或导管连接处脱离所致。如大量空气进入可立即致人死亡。因此,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置患者于平卧位、屏气。穿刺置管成功后应及时连接输液装置,各连接应连接牢固。输液结束,应旋紧导管塞。如在穿刺置管的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严重紫绀、患者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有杂音,应疑有空气栓塞的发生,应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使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口发生阻塞。
2.2.4置管后输液期间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导管移位:置管后常因固定不妥或保护不好导致导管移位[3]。因此,置管成功后应妥善固定导管。在连接输液及更换伤口敷贴时,应注意勿将导管带出。如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输液或患者感觉颈部、胸部酸胀不适,局部肿胀疼痛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协助患者行x线检查,明确导管位置,必要时拔出导管并做相应处理。(2)感染: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易发生导管性感染,必须加强观察和预防。置管创口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严格清洁消毒置管创口并更换敷贴(如为3m透明敷贴封创口可2天更换1次,胶布表面应标明更换日期按时更换)。严密观察置管创口周围有无红、肿、热、痛,创口周围组织有无压痛等。如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表情淡漠,应怀疑导管感染发生,必须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拔出导管并留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4]。
中心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肿瘤患者的化疗及营养支持。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成功留置导管的保证;护士严密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护理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0):643-644.
[2]林月双.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对策[j].微创医学,2009,4(5):557.
[3]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05:287-288.
[4]曹伟新,李东之.外科学护理[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上一篇:护理临床带教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