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医护理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0:46


第1篇:完善中医临床护理学科发展体系的措施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要求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建立中医特色专科等,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认清形势,厘清思路,重点突破,全面推动中医临床护理学科的发展是中医护理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现状


1.1中医护理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建立


1958年,江苏率先编写出版了《中医护理学》,填补了我国护理学中医护理著作的空白,标志着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自此,中医护理界学者开始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在1978-1996年的近20年间,全国各地中医护理专家整理出版了大量书籍,如《中医护理诊断与施护指南》《中医用药护理指南》及全国统编教材《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饮食调护学》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护理理论体系。


1.2中医专科专病护理逐步规范


1984年,原卫生部中医司组织中医护理专家编写了《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对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形成了基本的规范和要求。此后经过3次修订,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该规程作为中医护理行业标准,为全国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规范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为了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中,首次将中医护理纳人,在全国遴选56家中医医院组成协作组,分批对优势病种进行中医护理方案的梳理及应用,规范和引导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形成标准的中医护理模式,并通过对优势病种实施中医护理特色评价,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


1.3中医护理教育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医护理教育飞速发展,已产生了全日制、在职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


1.3.1中医护理的院校教育


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期中医护理培训班在南京举办,开启了中医护理教育的进程;7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中医护(卫)校教育;进人80年代,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恢复,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医护理系,开始招收中医护理专业大专生。1999年我国首批中医护理本科学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招生,从而揭开了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的新篇章;200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招收了首届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更是在全国首次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博士点,从而逐步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博士完整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


1.3.2中医护理人员在职教育


目前,中医院中医护理人员在职教育主要包括在职学历教育、院内培训及院外培训等方式。教育方式有全脱产学习、网络教育等,在全国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基础,辅以多形式、多渠道继续教育的中医护理学教育体系。另外,针对不同学历、职称的护理人员,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中医专科专病护理等职业培训。


1.4中医护理学术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中医护理学术活动也得到蓬勃发展。自1984年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国内、国际间中医护理学术活动逐步开展,先后接待欧、美、亚、澳等国外学术团体到国内参观访问。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护理分会,这标志着中医护理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时代。通过中医护理学术团体的建立,全国中医护理工作者有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努力在中医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中医情志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探索。2005年第23届国际护士研讨会开设中医护理专题,将中医护理特色介绍给全球。近年来,各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大大促进了中医护理学术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临床实践,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各级学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医护理学于2009、2012年先后成功申报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中医护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学科定位和专业设置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也是确立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的重要依据。然而,中医护理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后,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位。中医护理界的同仁们倾向于“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二者理论有同源性,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中医护理学被列为中医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但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及实践活动来看,它应属于护理学的范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也把中医护理学列为护理学二级学科。可见,理论体系的归属与学科属性的归属,将中医护理学科的定位置于了尴尬的局面。另外,中医护理学没有明显的学术特色,理论体系与中医学几乎一致,尽管许多中医医学典籍中有关于护理理论的描述和护理实践的记载,但这些内容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理,还未形成反映该学科属性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2.2中医护理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西医化倾向严重


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方面,院校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多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医化等现象,导致中医院护理毕业生中医基本功不扎实;其次,中医护理学院与中医医疗机构缺乏有效沟通,中医护理学院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实践选择不对口,多数选在综合医院实习;再次,由于学院面临就业率的压力,学生面临岗位选择的压力,以及综合性医院就业机会多于中医医院的现状,使得许多中医学院护理毕业生选择去西医医院工作,造成了中医护理人才的严重流失。在职教育是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在职教育主要是一种规范化、通科的培训,难以培养掌握专科、专病特色护理方法及技术,具有辨证施护能力的临床“中医专科护士”,影响了中医护理专业特色的发挥;此外,在职学历教育主要以西医、网络教育为主,导致中医院高学历人才紧缺,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3专科特色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医护理理论体系不独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不完善、现代医学和护理学高度发展的冲击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医院目前普遍缺少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服务。这既与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思维不强有关,也与中医护理技术无法收费,中医护理价值不能完全体现,直接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广泛开展有关。其次,护理人员将中医知识运用于临床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有研究表明,仅有8%的中医院校毕业生能将所学的中医知识很好地应用于临床。


3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展望


3.1加强中医理论挖掘,逐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建立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明确学科定位。中医护理学者应注重经典古籍的理论挖掘,对经典古籍进行整理,开展护理理论相关研究,运用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结合中医传统理念,对护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人、环境、健康和护理”进行重新诠释,完善与创新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内涵。


3.2完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具有中医临床、教学、科研能力的专科护士培养模式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医院校的护理教育体系应在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注重凸显中医特色,加大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课程的比例。注意培养学生中医护理科研能力及意识,形成中医护理科研思维能力;积极探索建立“院校”合作模式,通过合作,提升院校中医护理实践能力。在在职教育培养中,注重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申报成立“中医专科培训基地”,参考借鉴我国专科护士培养模式,探索“具备中医专科护理能力的专业护士”培养方案,从而使中医护理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3以梳理与推广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为契机,促进中医临床护理规范化


依托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完善特色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梳理及临床应用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全国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共同努力,梳理300个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以实用性、有效性、中医特色突出为前提,全面推动中医临床护理的规范化,通过护理难点的解决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为进一步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依据,使中医护理特色技术项目得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3.4加强中医护理的科学研究


中医护理学科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科学研究是中医护理学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7],通过质性研究、循证方法及随机对照研究,总结出中医护理在病情观察、用药、饮食、康复、精神等方面的规则及方法,通过建立效果评价体系,提高中医护理的科学性、严谨性及可行性。


3.5促进中医护理走向社区


随着我国已将“治未病”作为医疗政策新的发展战略,应力争在几年内建设出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在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中,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优势凸显。针对不同疾病的中医健康教育、康复指导以及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6推动中医护理走向国际


2013年中华护理学会重返国际护士会,护理的舞台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在国际护理的大家庭里,中医护理更能彰显民族本色。中医护理工作者有责任把中医护理推向国际,让国际护理同仁了解中医,看到中医护理在健康照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几代中医护理人的努力奋斗。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中医护理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与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继承、发展与创新,形成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中医护理学科队伍将指日可待。


作者:张素秋1,陈丽丽2,周姣媚3,郭海玲2(1.北京;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护理部,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护理部)


第2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开展的现状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色,通过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进行实践。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它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经脉、调气血、调整阴阳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随着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简、效、易、廉的特色,在减轻患者病痛,尤其是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彰显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开展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1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开展现状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同时,《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也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要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为贯彻这一精神,在2012年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工作中注重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将每个病区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不少于2项作为了评审条件之一。


1.1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颁布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4],对针、灸、按摩等15项技术操作进行了规范,大力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突出中医特色。全国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情况不一,沈勤2010年对浙江省80家中医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医医院开展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中,排在前5位的是中药灌肠、中药雾化吸人法、穴位按摩法、药物熏洗法和中药湿敷项目,而传统的操作项目如艾灸和毫针法开展率只有12.5%。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对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护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0年北京9家三级中医医院和19家二级中医医院共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达到26项,其中门诊开展的护理技术项目位居前5位的是穴位贴敷疗法、耳穴贴压、拔罐、灸法、中药离子导入,病房位居前5位的是穴位贴敷疗法、中药泡洗、拔罐、中药离子导人、中药灌肠;在此基础上,各医院还开展了自己的特色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如药枕、舌操、电热蜡疗、中药脐敷等共计39项;开展项目为10项及10项以上的中医医院为17家,占中医医院总数的61.0%。


1.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的特点


1.2.1将中医传统护理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增加了临床操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


为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研制出的中医护理治疗仪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如用多功能艾灸治疗仪替代了传统艾灸操作,在保持了传统艾灸所需的艾绒的基础上,采用直接灸的原理,消除了艾灸燃烧冒烟、污染环境等弊端,同时可用于多人多穴位施灸,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电脑中频经络通治疗仪则是在经络学基础上,利用生物电流的原理,达到了无针针灸和药物导人的疗效,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操作的安全性。此外,还有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疗法、微电脑疼痛治疗、半导体机关治疗以及熏蒸治疗仪等,均是改进了中医传统护理手段,提高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及高效性,被广大患者逐步接受与认可。


1.2.2利用中医护理辩证施护理


论为患者提供多形式、个性化的中医护理特色技术辨证施护是指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解决。中医护理着眼于病机和证候的不同,相同的病机或证候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候则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即“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临床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多形式、个性化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李少芳认为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实施艾灸、穴位注射、中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中药灌肠、中药泡洗等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郑平认为在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运用按摩、点穴、捏脊及刮痧等中医护理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症状。我院肿瘤科倡导恶性肿瘤“绿色治疗”模式,以年老体弱、放化疗失败患者为对象,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疼痛在辩证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中医护理方案,如中药贴敷、中药保留灌肠、低频超声离子导人、灸法、电热蜡疗等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部位在中药贴敷过程中为患者定制了中药药帽和中药手套以促进药物直达病所。在越来越提倡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时代,中医护理技术的人文优势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2制约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因素


2.1技术实施者职责界线不清晰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定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将针刺法、穴位按摩法、灸法等15项中医护理技术纳人规程。然而仍有学者认为,由于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中有诸多问题尚无明确规定,目前仍面临着学科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的困境,如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这就造成了临床中医适宜技术究竟是由医生还是由护士操作的争论,医护职责的界限不清,严重制约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开展。


2.2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缺乏


中医护理技术的实践是要靠中医理论来支撑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同时还应精通中医理论体系。目前中医医院的大部分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教育。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大多定位于中西医结合方向,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时数受到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开展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中医医院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和专科护理岗位教育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也影响了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财政收费支持力度薄弱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耗费时间与人力,与所收费用不相匹配。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中医医院执行的是《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1999年)》,其中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大多按次收费,如耳穴贴压每次3元,穴位贴敷每次7元,这样的收费标准意味着即使在不计人力成本的情况下,选穴越多,消耗材料成本越大。同时,有许多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甚至并不在此收费标准中。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调查结果显示,28家中医医院均开展了自己的特色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如药枕、舌操、电热蜡疗、中药脐敷等共计39项,其中能在《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1999年)》中查到收费编码的项目只有9项。这一现象在全国均普遍存在。黎娟兰的研究表明,广西省执行的2005年《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3996项服务中,中医技术相关收费只有97项,且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还有相当多的中医技术根本没有定价。因此可以说,财政收费支持力度薄弱是制约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


3建议与展望


3.1将更多现代化技术与传统中医护理手段相结合,解放劳动力,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4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学的精华,直接影响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水平,而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运用有效、简便、价廉的中医护理技术防病治病,解除病患的痛苦,使祖国医学在新时期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目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完成中医诊疗设备的升级、开发与改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中医护理手段相结合,使其为患者服务,突出中医特色,提高疗效。这也是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充分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平台作用,大力开展有效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质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于2012-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一批国家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并组建了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在《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3版)》中明确提出“专科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应掌握《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在2012年已完成13个中医优势病种护理方案的梳理工作,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医医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推广与验证,其中对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技术效果评价成为验证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规范和统一。


3.3建立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


“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作为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已经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3]中被提出。专业护士的培养是护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目前对手术室专科护士、糖尿病专科护士、重症监护室专科护士及肿瘤专科护士等的培养体系已经建立并日趋成熟,而对中医专科护士的培养尚未开始。沈勤[14]建议有关部门应尽早建立中医护理专业护士认证制度,成立资格认证机构。中医专科护士应该是对中医某专科专病、营养食疗、情志护理、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及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及深人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护士[20],临床中医护理工作十分需要这样的高层次中医护理实践性人才。应建立并完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中医特色护理人才,提升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提高临床中医护理科研能力,从而促进中医护理学向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作者:刘志宏,刘香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护理部,100078)


第3篇:中医临床路径的护理干预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理论为指导思想,即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第一原则,以时间为横轴,以辩证分期为纵轴,应用入院指导、检查、临症护理、用药指导、情志护理、饮食指导、中医特色技术护理等进行健康指导,使服务对象得到医疗护理最佳的服务质量。糖尿病是慢性血糖增高的代谢性疾病,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出现糖尿病后,其糖代谢和脂代谢的紊乱程度将更加严重,造成血糖、血脂上升,脂肪的分布情况也相对变化,这些都会不断增加肥胖的程度。我科采用中医临床路径对6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有助于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的控制,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用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糖尿病常规健康教育,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指导,出院时由当班护士全程指导。观察组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由科室中医临床护理小组参考各种文献资料,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根据科室的特色、专长,发挥中医特色护理的健康教育而制定。内容包括:入院指导、检查、用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情志调护。由专职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介绍和基本评估,发放路径表悬挂于床头,解释路径内容,取得患者配合。根据每日路径表中治疗和护理内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出院6个月后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和体重、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跟踪。


2.1.1中医情志调护


根据患者心理情绪异常类型,结合中医辩证分型,分别进行说理开导、节制郁怒或疏泄法等情志调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加之肥胖体型,导致内心深处存在自卑、焦虑等诸多不良心理。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使患者了解减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宜随意使用减肥药,介绍成功的经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2.1.2中医饮食护理饮食护理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致脾胃积热,灼伤肺肾之阴,也可导致糖尿病。根据“食药同源”和“食药同治”的原则,辩证施膳,对症食疗。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凉性有营养之食,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禁食含糖较高之物,保证总热量摄入量小于消耗量,达到减肥的效果。适当增加蛋白质,如按规定食量进食仍觉饥饿者,可添加蔬菜,瘦肉或略加豆制品充饥;口渴甚者,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麦冬、淮山、葛根等煎水代茶饮;苦瓜、海带、猪胰等能养阴润燥;若并发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等症则忌食鱼、虾、蟹、竹笋、公鸡肉等荤腥发物。


2.1.3运动方式指导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并发症等设计科学的锻炼方案,培养个性化的锻炼方式,不宜随意放弃所制定的每日活动计划,如步行、太极拳、保健操、上下楼梯等,同时可配合耳穴疗法、体穴疗法。观察患者的体重、腰围,坚持1周测量记录2次体重变化,以掌握实际的减肥效果。


2.1.4用药护理


向患者详细讲解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正确的服用方法及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长期性。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药物,如双胍类降糖药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能明显减轻体重,二甲双胍联合饮食治疗有助于肥胖患者的治疗2。中药汤剂偏凉服用,肺热津伤证,可用鲜芦根、天冬、麦冬或生地、玄参、花粉泡水代茶,以生津止渴;胃热炽盛者,可用天花粉、黄连各90g为末,炼蜜为丸,麦冬煎汤送服,每服10g,每日2次;阴阳两虚证,可用怀山药100g、黄芪50g,水煎服,以补益脾肾,益气养阴。


2.1.5自我监测


通过教育使患者了解病情监测的意义,指导患者掌握理想的指标范围,包括血糖、血脂、体重等,从而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为疾病治疗打好基础3,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体重等变化。


2.1.6中医特色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中药熏洗,其功能是使药物通过肌肤、黏膜、细胞等运转吸收,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纠正机体功能紊乱。熏洗的热气还能使皮肤温度升高,扩张局部血管,帮助血液循环,加快物质运送。一般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进行,避免进餐前后,注意熏洗时间、温度、皮肤过敏情况。


2.2观察指标


对入院和出院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合理用药、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定期检查、血糖监测,评价患者对疾病的掌握情况。6个月后测量体重、血压,监测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血脂情况,并进行干预前后对比。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3讨论


据报道,80%的2型糖尿病诊断中出现了体重超重现象,体重每增加1kg,患病的危险将上升5%,肥胖者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与正常人相比要超出3倍,控制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前提,减轻体重有助于糖代谢,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减少10%,能使得空腹血糖减少60%,糖尿病的死亡率降低30%。本研究3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通过合理的中医饮食护理、情志调护、科学运动、中医特色康复指导等方法,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的知晓率。6个月后进行回访调查,其体重、血糖、血脂、血压有显著改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充分发挥了“天人相应”,“返璞归真”的自然观,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为患者提供了最佳中医诊疗护理方案,总结了临床护理经验,发扬了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的优势。


作者:蔡新霞,王玲(442012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十堰)

上一篇:中医的临床思维论文(共3篇)

下一篇:中脘穴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