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与护理
发布时间:2015-07-04 09:59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与护理。方法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基础护理。结果46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好护理,提高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枝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续的缺血达20—30分钟即可发生。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1】。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做好护理工作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愈后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中前壁梗死18例。下壁梗死22例,侧壁梗死10例,后下壁梗死8例。均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而确诊,过积极的抢救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46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休克。
2抢救与护理
2.1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光线温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避免一切不良刺激。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控制输入液的量及速度,注意观察神志及尿量情况。高流量氧气吸入4—6l/每分钟。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床边备好临时起搏器,电除颤仪及抢救药品与器材。遵医嘱使用药物,观察药物疗效。
2.2病情变化的观察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应15—30分钟测量一次,必要时随时监测,血压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时间,但仍然需要严密的监测。
2.1.2心电图的监测: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用,采用五点电极连接法,电极位置固定好,避免因翻身或其他护理活动致使电极脱落,护士应熟悉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处理。
2.3吸氧护理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他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早期给予持续的高流量吸氧,症状缓解后可给予低流量或间断吸氧1—2l/每分钟。
2.4溶栓治疗的护理心肌梗死不足6小时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
使用溶栓治疗前要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变史,活动性出血,消化道溃疡,近期大手术等禁忌症,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有无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副作用,一旦出血立即停药。同时每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抗凝治疗期间尽量避免各种注射。
2.5心理护理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2]。护士应陪伴在病人的身边,倾听病人的感受,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特点,治疗配合方法,告诉患者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鼓励病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多鼓励安慰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2.7休息与活动指导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病情极易变化,病死率也极高,急性期12小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如洗漱、饮食、翻身、大小便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这样的休息可降低新陈代谢,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限制亲友探望,因为患者见亲友往往心情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高,诱发心律失常,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病人在床上行肢体活动,若无并发症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米[3]。患者的活动应视病情而定,注意循序渐进。
2.8排便护理不少急性期或恢复期患者,由于大小便造成意外,排便时用力使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心跳骤停。因此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给予正确的心里疏导指导床上排便,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腹部给予适当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通便药物。
2.9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最大的顾虑是担疾病复发。因此要加强有关病后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治疗、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介绍心肌梗死的预防措施,做好出院指导。提醒康复期患者: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锻炼如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恢复。②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进食过饱、排便用力等,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③节制饮食,忌暴饮、暴食,多食蔬菜、蛋白质类,少食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④遵医嘱服药,随身自备硝酸甘油类扩血管药物,若患者单独外出时要随身带上病历,以防突然发病,昏迷不能自诉时,他人或医生能迅速而准确地了解其病史,从而获得急救处置。⑤定期复查。
3护理体会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4-285.
[2]纪婕.心理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49.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枝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续的缺血达20—30分钟即可发生。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1】。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做好护理工作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愈后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中前壁梗死18例。下壁梗死22例,侧壁梗死10例,后下壁梗死8例。均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而确诊,过积极的抢救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46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休克。
2抢救与护理
2.1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光线温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避免一切不良刺激。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控制输入液的量及速度,注意观察神志及尿量情况。高流量氧气吸入4—6l/每分钟。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床边备好临时起搏器,电除颤仪及抢救药品与器材。遵医嘱使用药物,观察药物疗效。
2.2病情变化的观察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应15—30分钟测量一次,必要时随时监测,血压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时间,但仍然需要严密的监测。
2.1.2心电图的监测: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用,采用五点电极连接法,电极位置固定好,避免因翻身或其他护理活动致使电极脱落,护士应熟悉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处理。
2.3吸氧护理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他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早期给予持续的高流量吸氧,症状缓解后可给予低流量或间断吸氧1—2l/每分钟。
2.4溶栓治疗的护理心肌梗死不足6小时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
使用溶栓治疗前要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变史,活动性出血,消化道溃疡,近期大手术等禁忌症,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有无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副作用,一旦出血立即停药。同时每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抗凝治疗期间尽量避免各种注射。
2.5心理护理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2]。护士应陪伴在病人的身边,倾听病人的感受,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特点,治疗配合方法,告诉患者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鼓励病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多鼓励安慰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2.6饮食护理给予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足量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面条,汤类等,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饱胀。
2.7休息与活动指导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病情极易变化,病死率也极高,急性期12小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如洗漱、饮食、翻身、大小便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这样的休息可降低新陈代谢,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限制亲友探望,因为患者见亲友往往心情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高,诱发心律失常,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病人在床上行肢体活动,若无并发症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米[3]。患者的活动应视病情而定,注意循序渐进。
2.8排便护理不少急性期或恢复期患者,由于大小便造成意外,排便时用力使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心跳骤停。因此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给予正确的心里疏导指导床上排便,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腹部给予适当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通便药物。
2.9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最大的顾虑是担疾病复发。因此要加强有关病后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治疗、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介绍心肌梗死的预防措施,做好出院指导。提醒康复期患者: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锻炼如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恢复。②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进食过饱、排便用力等,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③节制饮食,忌暴饮、暴食,多食蔬菜、蛋白质类,少食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④遵医嘱服药,随身自备硝酸甘油类扩血管药物,若患者单独外出时要随身带上病历,以防突然发病,昏迷不能自诉时,他人或医生能迅速而准确地了解其病史,从而获得急救处置。⑤定期复查。
3护理体会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4-285.
[2]纪婕.心理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49.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