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应用实施论文(共3篇)
第1篇: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初步探索
本科生导师制是中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中小学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包办制,只要好好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上大学就行了;而大学生采用的培养方式是以年级为基本单位的辅导员制,已班级为单位的班主任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班级授课制。所以,学生到了大学就进入“没人管”的状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制定自己未来的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相一致,《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方法和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始创于19世纪末的牛津大学,后在欧美国家得以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1]。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种基于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基本构建完毕,鉴于该制度在英美主要高校的成功实践,该制度迅速在其他国家的高校中推广开。中国最早的本科生导师制产生于1938年的浙江大学后,后因政治原因被迫中断[2]。近20多年来,许多高校陆续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都开始此项制度的尝试。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内容
(一)指导学生专业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学生了解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化指导学生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并对学生选课、学习进程安排、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校际交流、考研、择业就业等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确立正确成才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二)指导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积极申请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生产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三)重视学生教育工作
树立、强化德育意识,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密切师生日常交往,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热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学院在学生评奖评优及组织发展时,应充分听取导师意见。
三、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性指导
(一)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录取的学生从分数上看相差不大,但每个个体的特性是不一样的。孔子对弟子的差异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10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弟子的智力有差异,其二,弟子的志向有一定的差異,其三,弟子的特长有一定的差异,其四,弟子的年龄有一定的差异,其五,弟子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其六,弟子的学习进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七,弟子的性格有一定的差异,其八,弟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其九,弟子的努力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其十,弟子的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差异。只有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求,这一点也更加契合了当代社会的核心理念。
(二)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在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重视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中英文课外书,每月向导师提交所读书目。此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文献能力、写作能力;读好书也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目的,如周恩来同志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读书。中小学学生不能简单地将上学目的归纳为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等作为人生目标,这样的结果,人的行为带有极度功利性,长此以往,所培养的学生的事业也不会有较大的发展。
(三)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指导
以三类学生为例,第一类同学热爱本专业,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所以该类同学的指导比较简单,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即可。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如考研究生、成為兽医师、销售经理等;并逐步完善职业规划,作相关的准备;然后进入实验室做科研助手,制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或参加相关的见习,如参加动物医院的见习或实验动物房的见习,制定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二类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喜欢,打算将来转专业,导师应尊重他们的想法,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可能他们觉得此专业还挺有吸引力,决定不转专业了,做一个优秀的兽医师、考研究生……这种经过自己思索决定的目标,非常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此刻再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时机才成熟。若此类学生仍然想转专业,则需鼓励学生努力奋斗,争取达到转专业的条件,开创自己的事业。
第三类学生是一种特别容易焦虑的学生,对自己有初步定位,但对自己的认识不足,目标不够明确,所以外界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纠结,所谓的机会都想争一争,这类学生需听从内心的需要,想明白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以及某个目标为主,其它适度发展。帮助学生发展出跟自己的感觉紧密联系,明白自己内心需要的能力,这部分的成长包括情绪智能和大部分代表心理素质行为背后的内心动力[3]。
四、结束语
通过对动物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初步探索,大大提高了我校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因学生自主制定职业规划,其会直接深入教与学的每个环节,能促成学生养成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好风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改革,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解决问题走出课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自己制定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参加科研活动,选择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积极参与科研课题讨论会,充当老师的科研助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学生自主申请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参与生产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开拓视野,活跃创新思维,从而促进了其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各方面都面临国际挑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育也应与国际接轨,才能缩小与国际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我校是国家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制定的职业规划,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将继续保持和强化我校在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
作者:杨玲等
第2篇: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不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概念被提了出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由处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针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学校建设特色而提出来的。为适应高校转型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推进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培养一批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能够在未来畜牧兽医领域发挥实际作用的应用技术型兽医人才为目标。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等方面[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兽医人才的根本保障,开拓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方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1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与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行业、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服务等4个方面相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生产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一定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必须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不仅拥有能解决专业岗位技术问题的素质,而且要具有沟通、交流和组织的能力。
1.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压缩理论、强化实践、优化专业内涵”的思想指导下,以“能力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兽医行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研,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改革小组进行了充分论证,在原有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修订(修订理论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修订实践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制定企业阶段学习培养方案)。
加強对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研究。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按新的专业目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列性和完整性的状况[2]。将原先过细与过分独立的课程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重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大公选课和实践课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使调整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
2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完善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夯实动物医学本科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础。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兽医人才。
2.1强化校企合作,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
即累计有3年时间在校学习,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由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和制定企业学习计划和考核办法。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前三年的课程学习,最后一学年在企业学习与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并完成毕业论文。
2.2构建“平台+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专业人才的要求,构筑公共课平台,基础课门类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选修课平台。
采用“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实验课、劳动课、社会实践与调查、科研与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临床诊疗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基本技能与素质训练模块;由综合专业实践课构成柔性方向拓展模块和由动物医学相关临床实习和综合实习等构成柔性方向综合模块[3]。其中基本技能与素质训练模块均为必修内容,柔性方向拓展和综合训练模块中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工作趋向、兴趣和爱好选修。
2.3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动物医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中应包含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劳动课》、《社交与礼仪》、《形式与政策》、《安全教育》、《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课程。思想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应当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4]。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基地是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
3.1课程体系的改革
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等。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原则,强化基础课教学,拓宽专业面,尽量选用统编教材、21世纪教材和规划教材,同时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使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
3.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措施,是本科生育人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3.3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需要,应采取多种激励和引导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打造“双师”或“双能”(既能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型教师队伍[5]。通过引进、送出去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提高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可以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4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质量保障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目的在于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6]。首先修订完善实践教学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设置创新学分、设立创业基金,以及推行“多证书”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实践训练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主动性,从而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其次应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4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变课堂灌输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其次,在考试方法上,改变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课程(如动物外科手术学、动物解剖学、动物临床诊断学等)进行考试改革,把理论考试转移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上。
5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学生畢业后主要从事畜牧养殖类工作,利用现有养殖场在大三、大二学生群体中挑选优秀的学生担任畜牧场厂长助理、禽病诊断员、猪场技术员等职务,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创造开发创新能力。
参与各级、各类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比赛,多次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为重点的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有计划地实施了大学生助教助研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者:王奔等
第3篇:动物医学专业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獸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课程,是联系基础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1]。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验证,让学生更好地复习相关药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药学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素养及科研创新能力。传统的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易忽视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较差。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需完成一篇毕业论文,目前大多是由指导老师将毕业论文的题目及实验等设计好,再交予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这容易使学生缺乏科研探索和钻研精神,也偏离了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主科研创新意识的初衷。因此,摸索一条能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探索精神的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使本专业学生对兽医药理学知识及相关实验技能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在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结合本教研室对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教学经验,仅供参考。
1增加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课时数
实验教学课时数是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特点和性质,可增加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时数。在新培养方案出台前,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只有16个学时,学生只能完成5~8次实验。由于实验课设置过于紧张,学生并不能学到足够的药理学知识,这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将来的毕业实习以及从事兽药行业的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一不良局面,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新培养方案中将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课时数由原来的16学时提高到32学时,并合理安排每组学生人数,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由于课时数的充足,像原本一些无法完成的实验得以正常进行,如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等,这均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也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为后期的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2完善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条件
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相辅相成,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学到理论教学中无法获得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理论教学质量,更可直接影响后续兽医临床学科的学习[2]。先进合理的实验室条件对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塔里木大学兽医药理学实验室先后引进了MedLab、MPA-2000M等生物多通道信号分析系统,可将利尿药作用等部分经典兽医药理学实验实现数字化,从而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药物的作用现象。另外,在药动学参数如半衰期等测定的实验中,笔者还增加了WinNonlin软件的学习使用,这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也培养了学生科研的严谨性。另外,笔者在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这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进而使之明白相关实验原理,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每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3改革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
新培养方案前的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有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完成的实验,这使得学生只要按照指导书按部就班操作就可顺利完成实验,学生对此普遍兴致不高,积极参与意识薄弱,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师和指导书的依赖性很大,这种局面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导致本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后还是无法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3]。针对这种不良局面,笔者在本校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对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如磺胺类药物在家兔的药动学及对鼠肾脏的毒性作用、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及联合药敏实验等。这很好地增加了学生主动做实验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另外,针对综合设计实验每组学生需要分别汇报实验结果,并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
4提升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依照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和主动地探索并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称为启发式教学法[4],这种教学法可指引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思维活动。在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可应用多种启发式教学,如“硫酸链霉素的急性中毒及解救”实验教学就可以应用演绎式和归纳式启发教学法。具体应用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大剂量硫酸链霉素中毒的症状,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解救、解救后实验动物哪些症状发生了变化、哪些癥状没有发生改变、中毒症状是否完全消失以及解救药的作用原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另外,学生对兽医药理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作为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去体会兽医药理学实验的乐趣。
5改进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考核是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与结果等的理解。以往兽医药理学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基本都是参考实验报告的书写,写好了实验报告便可以获得较好的考核成绩。然而,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是千篇一律的,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打击了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还忽视了对学生具体实验过程中的评价。因此,将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考核改成实验报告占60%,具体实验中的表现为40%,也就是不只看实验报告书写的好坏,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也纳入考核。这就使得即使学生的实验结果不理想,只要能进行合理的分析讨论也一样可以获取高分,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也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理解,更可改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这种考核方式能体现出兽医药理学实验考核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参与性。
作者:李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