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观察复合麻醉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疗效

发布时间:2023-12-05 23:08

  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美丽和健康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医学美容手术改变自身的不足或者缺陷[1]。本次试验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成功完成医学美容手术,在美容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不同的麻醉方式给患者术后带来了不一样的临床表现。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进行医学美容手术的患者,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4例和8例;年龄范围在19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3.2)岁;62例患者中37例进行眼袋术、12例进行隆鼻术、5例进行嘴唇修补术、4例进行吸脂肪术、4例进行隆颌术。将两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复合麻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如检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在手术前5~7h禁止饮食饮水。患者进入手术后常规开放境地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缓慢滴注0.002mg/kg芬太尼,后静脉滴注2mg/kg丙泊酚,后静脉滴注0.6mg/kg氯胺酮,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最后注射丙泊酚以8mg/h持续注射,直到手术结束[2]。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相同。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静脉滴注0.2mg/kg咪达唑仑,后静脉滴注2mg/kg丙泊酚注射液,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mg/kg,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手术后使用丙泊酚2mg/h持续滴注,直到手术结束。


  1.3疗效判定

  I级表示患者无痛感,平静的接受配合;II级表示患者有轻微的痛感,但可配合手术治疗;III级表示中度疼痛,术中表现为烦躁不安、呻吟等;IV级表示患者疼痛剧烈、大叫呻吟、躁动不安,不能忍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麻醉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记录苏醒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呛咳、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对麻醉效果均满意,详情见表1。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均未给予特殊处理,症状便逐渐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分别为(6.2±2.0)min和(7.3±2.9)min。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塑性后中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医学美容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且在临床上复合麻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受到患者的青睐和信任。复合麻醉可让患者更好更积极的配合手术,同时还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及压力,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组织损伤,并降低出血量,对患者的术后会及美容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在临床上适当的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顺利的关键因素[3]。


  丙泊酚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常规用量,增加其传到,大量使用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苏醒后无嗜睡感、头晕等特点,使用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从本次试验中便可看出。芬太尼是用于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的镇静、镇痛作用,丙泊酚与芬太尼连用,可使患者无痛性迅速苏醒,麻醉平稳舒适。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全麻药物,可作为辅助麻醉,同时还有扩张支气管作用。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可增加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及氯胺酮的镇痛作用,氯胺酮因可扩张支气管,所以两者合用是可防止丙泊酚过敏引发的支气管痉挛。

  综上所述,氯胺酮、丙泊酚、芬太尼复合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稳定的作用,是医学美容手术中有效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同军,孙学飞,王福朝,等.Supreme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医学美容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1033-1034.

  [2] 肖华,肖聪.静脉复合麻醉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5):362.

  [3] 陈远龙,杨晓铭,方幼平,等.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265-266.


  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18期

  作者:王双


上一篇:现代功能影像与传统医学瑰宝针灸的邂逅

下一篇:中医五官科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