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肾病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8 22:26

  水肿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常见症状,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肾消”、“肾劳”、“水肿”、“下消”、“尿浊”的范畴,目前西医多为对症治疗,如采用利尿剂等,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引起副作用[1]。我科采用本院自拟肾病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科治疗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7-65岁,平均年龄(54.9±6.2)岁,病程为9-16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水肿,2型糖尿病的诊断参照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照2007年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气虚和血瘀等症候的诊断标准,其中气虚为神疲乏力、脉细无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血瘀为腰部刺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唇舌紫暗、瘀斑、静脉怒张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水肿,如严重的心脏及肝脏疾病。排除近期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及严重感染,晚期肾衰竭患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保证足够热量,采用糖尿病饮食,限制蛋白摄入,依据患者血糖情况使用降糖药物控制,采用ACEI、钙离子阻滞剂等药物控制血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肾病方(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山药,熟地黄,益母草各15g,知母茯苓,旱莲草,女贞子,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牛膝,地骨皮,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中医症状的变化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变。


  1.4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按照中医症状记分法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积分变化。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的评定:显效为症状积分值下降超过2/3;有效为症状积分值下降介于1/3至2/3间;无效为症状积分值降低不足1/3。实验室检查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s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实验室检查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分析差异性,以P0.05),具有可比性。②治疗8周后,观察组水肿,神疲力乏、脉细无力等主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水肿41886177>0.05神疲乏力51747125>0.05自汗6925103>0.05少气懒言654563>0.05腰部疼痛864873>0.05肌肤甲错952963>0.05肢体麻木466665>0.05唇舌暗紫664954>0.05脉细无力61055106>0.05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的比较


  症状观察组对照组例数显效有效无效例数显效有效无效P水肿3017943078160.05腰部疼痛1861021826100.05肢体麻木166821715113讨论


  糖尿病肾病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为气阴两虚,主要为腰酸膝软,夜尿频多等,一般无水肿症状。中期为脾肾两虚,包括腰酸乏力,夜尿频多。此期可出现水肿,或者舌质淡胖暗红,脉沉细。晚期期可见全身浮肿,尤其以下肢为重,伴有乏力,面色晦暗,脉象沉细,舌质淡胖、紫暗,夜尿频多等症状[2]。病机在于消渴日久,五脏皆弱,气血阴阳虚衰而致病。初期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多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而水肿症状并不显著,中晚期为脾肾亏虚,阴损及阳,络脉瘀阻,水肿加重[3]。糖尿病肾病以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其病理学表现为典型的肾小球结节性硬化或者弥漫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与血糖、血脂升高所致的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血小板功能亢进等有关,这些因素使肾组织局部血流速度降低,微循环障碍,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4]。


  本次研究中列入的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提示患者均为糖尿病肾病中、晚期,采用自拟肾病方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24h蛋白尿定量,ALB、HbA1c,血脂改善上较治疗组更为明显,提示肾病方对于降低尿蛋白,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水平上作用显著,从而改善水肿,神疲力乏、脉细无力等症状上效果明显,全方利水消肿,气虚、血瘀等症标本兼治。


  茯苓性平味甘、淡,为心脾肾经,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药对》中认为茯苓与黄芪共用,可补脾肺之气,引诸药下行固肾。《本草衍义》认为其行水之功。《本经》提及可“主胸胁逆气,利小便。”《本草要略》中认为茯苓佐人参等补剂可补肾虚,提示具有固肾的作用[5]。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茯苓不但具有缓慢持久利的尿作用,而且还可平衡体内的免疫调节。有研究表明,茯苓可减少肠道吸收葡萄糖,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可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行肝肾经,收敛固涩益肝补肾,自古多用于配伍治疗消渴证[6]。《别录》记载山茱萸安五脏,益精,通九窍,止小便利。《药性论》认为其具有补肾气,填精髓,固涩精气,具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山茱萸具有增加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作用,可对抗脂质过氧化而避免动脉硬化,还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


  泽泻性寒味甘,入肾膀胱经,行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对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的消肿效果显著[7]。《别录》记载泽泻可补虚损五劳,起阴气,止泄精,消渴,三焦水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泽泻具有降血糖降血压的作用。另外,在高血脂家兔或大鼠的动物实验中,泽泻的提取物可明显抑制其血清胆固醇含量,并兼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8]。综上所述,我们根据病情进展,分清虚实、主次,用药配比审时度势,做到补泻互用、互助。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的消除水肿等症状,提高了临床疗效,延缓了疾病的进展。本文来自《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上一篇:免疫便潜血试验对临床诊断结直肠疾病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慢性肾脏病预防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