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07 00:33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72例,与单纯采用西医疗法治疗的78例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72例患者的治愈效果良好,且明显高于常规的西医治疗,复发率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消化性溃疡西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呈周期性发作,与季节有关,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患病时间长,且病情反反复复,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治疗,很有可能引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等严重情况。本研究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的150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50例患者消化性溃疡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8例,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23~60岁,平均44.6岁;病史6个月~5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上腹饱胀、反酸、嗳气、呕血、黑便。患者均经过胃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结合临床体征诊断为胃溃疡;胃溃疡发病部位:胃窦部40例、胃角部25例、胃体部13例。溃疡个数≤2个,直径5~20mm,无活动性出血。治疗组72例,男33例,女39例;平均年龄47岁;病史6个月~10年,平均3.7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上腹饱胀、反酸、嗳气。患者均经过胃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结合临床体征诊断为胃溃疡。溃疡个数≤2个,溃疡的最大直径7.9±4.2mm之间,无活动性出血。对于已经行胃部手术、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有功能异常的未纳入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胃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结合临床体征诊断为胃溃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溃疡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联合口服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2次/日;铝碳酸镁2片/次,4次/日;连续用药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平溃散治疗,口服,一次6g,日3次。平溃散药物组成:白术667g,甘草500g,海螵蛸278g,绞股蓝总皂苷6.7g,黄柏167g,厚朴500g,沙棘222g,制成1000g。两组患者均于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取黏膜活检,采用速尿素酶试验检查是否根除幽门螺杆菌。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文献[1]进行评价。①治愈:溃疡消失,疤痕形成,腹痛完全消失;②有效:溃疡面积较前缩小>50%,炎症减轻,腹痛较前减轻,不影响工作;③无效:溃疡面积较前缩小不足50%或无变化,腹痛无缓解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有效率。


  幽门螺杆菌阴性定性标准: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行组织检查,二者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结果


  经治疗并通过胃镜复查,治疗组72例胃溃疡患者中,治愈59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05%(67/72);幽门螺杆菌(Hp)阴性64例,阳性8例,HP根除率为88.9%(64/72)。治疗过程中有8例出现头晕、恶心,停药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其余未见异常。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对照组78例患者中,治愈55例,有效5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6.9%(60/78);幽门螺杆菌(Hp)阴性53例,阳性25例,HP根除率为67.9%(53/78)。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头晕、恶心,停药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其余未见异常。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讨论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内科治疗主要以抑制胃酸、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为主。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它具有不可逆抑制胃黏膜壁细胞膜上质子泵的活性,抑制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保护胃黏膜;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都是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消炎作用,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其他致病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铝碳酸镁,是抗酸剂,它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吸收进入血液,能迅速改善和缓解胃部疾病,如迅速中和胃酸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可逆性选择性地结合胆酸、持续阻止胃蛋白酶对胃的损伤及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作用。


  治疗组加用的平溃散,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之功效,治疗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抗溃疡复发作用显著。研究结果表明[2],平溃散对组织胺引起的急性胃溃疡具有明显疗效,使溃疡指数降低;能增加胃黏膜的黏液分泌,包括结合的黏液量和游离的黏液量均有增加,增强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平溃散还有显著的直接中和胃酸的作用。由此可知,平溃散的抗溃疡作用和其中和胃酸作用以及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有关。在服药治疗期间患者必须戒烟戒酒,保持合理的生活规律,避食生冷、辛辣的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综上所述,西医治疗本病检查手段先进,给药方法简便、见效快;而中医治疗胃溃疡注重辨证论治,方法灵活多样,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作者:洪和泉,本文来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上一篇:高血压脑病不同于高血压危象

下一篇:皮肤性病学的临床研究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