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影像诊断方向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0 18:29

  [摘要]通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影像诊断方向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有效优化专业内涵,实施早临床、多临床教学计划,探索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开展儿科、急诊、全科等医学方向的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影像诊断;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3-0102-02


  我国的大学专科教育有两种形式:高等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高等职业学院简称高职,主要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作为专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人。对医科临床医学专业而言,如何在三年的培养时间里,培养出符合标准的毕业生,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围绕“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进行研究,通过医教协同一体化,结合基层社区需要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对医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以期实现在校教育与实际岗位的情景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也在不断创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1]。在创新精神日益强烈的今天,对个性的发展给予更多的肯定,追求课程的特色化大势所趋。学院设置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这是无法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的。


  一、特色课程建设的含义与现状


  什么是特色课程,目前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部分人认为特色课程类似于选修课程、自修课程、继续教育课程或补救课程等。笔者比较倾向朱治国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中的定义,特色课程就是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2]。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相关文献,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检索关键词,在2008~2018年的文献检索中,共得到724条记录,期中约90%集中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高职类校内授课特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绝大多数课程建设都是以单个课程为例进行改革,系统的、完整的体现课程特色的研究不多。


  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影像诊断方向特色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岗位需求量大,医疗服务水平不平衡问题突出


  建立不同层次的区域医疗中心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2019年,河南省投入18亿元,用于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实现医疗设备换代升级,并要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50个县域医疗中心。各级基层医疗机构将会购置大批X线、超声、心电图等基础医疗影像检查设备;随着现在医疗影像设备进一步升级、完善,检查技术不断改革创新,其诊断准确率和时效性大大提升;现代医疗工作也越来越依赖影像检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臨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3]。但由于医疗人员配置不全、业务水平普遍较低,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二)有效提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非医学影像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在解除医学影像之前已经大致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结构,虽然进行了某些疾病的X线检查、超声诊断、CT诊断,但不具备从事医疗影像诊断的能力。其前期课程,如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疾病概要为医学影像诊断的课程提供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强化医学影像诊断的技能培训,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医学生临床诊断技术,可操作性强。且特色课程建构以“学生本位”为理念,在课程的设计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主要表现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会更有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学科知识。


  (三)深度优化临床医学教育内涵


  通过临床医学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可有效优化专业内涵,实施早临床、多临床教学计划,探索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开展儿科、急诊、全科等医学方向的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四)促进授课人员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提升


  特色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高职院校素质提升计划等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培养既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又能出色胜任高职临床医学教学的专业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使之成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我院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影像诊断方向特色课程设计构思


  (一)学生的选择


  采取双向选择方式,即学生自愿参与,教学学院择优选拔[4]。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秉着自愿的原则,根据第一学期综合成绩排名与日常表现,择优选拔,每期报名30~50名学生参与特色课程的学习。


  (二)师资


  校内专职教师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必须是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相关教学满三年;(医院)校外兼职教师(医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必须是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从事影像相关工作满三年。


  (三)教学内容突出“有用”“实用”“够用”


  在原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专业拓展课程:影像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分别在第二、三、四学期培训。旨在强化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由从事影像专业的临床医生和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求的有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培养计划的同时,了解常用医疗影像设备的基本操作,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使之具备集症状、体征、形态、影像、功能、代谢变化为一体的综合诊断能力。


  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岗位的工作条件、工作内容进行调研,确定真正“有用”的教学内容。不少基层医疗机构购置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基础医疗影像检查设备,要以骨折、呼吸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腹部、心脏B超等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为主要教学内容。


  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将所需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职业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更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符合学生实际[5],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实践教学内容在该课程中占据突出的地位,特色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医院见习与调研”为主。见习课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座桥梁,是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的过程[6],通过系统的实践锻炼,让医学生掌握影像科室各种常规影像学检查的常见病图像结构,熟练掌握常见病结构在平片、CT、核磁中的形态及特点。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教学需求与岗位需求一致化、知识传授与阅片实训场地同步化。不刻意强化“高大上,精尖难”,最大程度上突出“够用”的原则。


  (四)教学管理设计


  在校内专职教师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医院)校外兼职教师(医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模式基础上,打造一支校院联合教学管理的师资团队。


  (五)跟踪考评


  考核分为两部分:(1)校内利用DR教学系统和PASS影像处理系统进行实训考核,一般包括理论笔试、病例影像读片、影像报告书写三部分[7];(2)在实习期,结合影像学诊断进行临床综合诊疗能力评估,并与同届、往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高职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打破学科界线,增设优势特色学科,施行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有效利用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探索与实践高校探索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現高职特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教育的民主与包容的最好体现。然而特色课程的实施不仅是上好几节课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系统工程。只有把影响特色课程实施的各个要素协调配合,形成合理、合力的体系才能将实施的效果最大化[8],这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探索、改进与充实。

上一篇: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中临床医学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一篇:大便化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