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模式的摸索
摘要:目的了解“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接受指导情况。方法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总计584名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医教协同”政策的推行,带来了培养模式的改变和培养要求的提高。结论建议结合培训要求和学生需求,调整指导模式,建立指导教师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期保证学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教协同;指导
2014年11月,七部委联合发文,明确了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这项举措实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临床专硕)教育的紧密衔接,即“双轨合一”[1]。新政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临床专硕的临床培训,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实行“双轨合一”后,临床专硕要在不同专科进行轮转,和导师很少有时间见面。导师和学生都面临的困惑:导师不清楚指导学生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指导?学生不清楚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要找导师。临床专硕需要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没有独立的、完整的时间进行科研训练,也缺少系统的培训和专人的指导,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有待提升[2-3]。“并轨”后,学习的任务和压力更大了,还要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学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理不适和精神改变,有抑郁倾向的同学明显增加[4-5]。
本研究希望了解“并轨”以后,临床专硕在指导方面的实际情况及需求,为未来规划和设计更合理的指导模式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邀请北京协和医学院3所附属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及阜外医院)2015、2016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总计邀请584人参加调查,实际参与407人。经核查,407人回答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9.6%。参加调查的女生为61.9%,男生38.1%;2015级、2016级及2017级学员分别为41%,31%和28%。
本次调查,学员覆盖所有专业,均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其中在北京协和医院有77.1%,北京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分别为12.8%和10.1%。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主要针对“双轨合一”以后,研究生接受指导的情况和学生需求自主设计问卷,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发放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学生的需求
2.1.1总体情况:学员最需要在学业方面(88%)和就业方面(65.4%)的指导,此外还有32.4%的学员提出需要心理上的指导。在学业方面,学员们希望获得的指导依次是:科研能力83.5%、专业知识81.8%、临床能力80.3%;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学员希望能在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更多的指导。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员需要全面的指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1.2临床方面:需要的指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病例分析,基本技能操作,疾病诊断的相关辅助检查、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此外,还有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
2.1.3科研方面:学生需要全面、系统的指导,内容涉及到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及发表,基金课题的申请及开展等方面。
2.1.4阶段指导需求:本调查将研究生学习的3年时间,细分为几个阶段,请学员们列举出每个阶段具体的需求。从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需要的指导是不同的,例如学员刚刚开始学习的前几个月,因为接触到一个新的环境,身份从一个学生转换为工作人员,对临床工作的指导需求较大。二、三年级,学员对临床指导的需求明显下降,科研指导成为最主要的需求(图1)。
2.2获得指导的情况
2.2.1总体情况:只有1/3的学员能得到导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可见导师在学生指导方面的严重缺失,其中有10%的学生在培训期间基本见不到导师。
2.2.2指导小组:关于建立指导教师团队,尽管同学们的回答结果不统一,但是90%组合中都有导师,80%的组合中有科研专职人员,58%的组合有上级带教老师,还有约60%的学员希望能配备辅导员。学员对指导老师组合的定义亦反映出需求是全方位的。
2.2.3选择什么样的指导老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老师优先考虑的要素是关心学生,其次是能力强,之后是阅历丰富、善于沟通和有亲和力。
3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在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相关培训和指导:第一年,由教育管理部门和科室开设一些通识课程,如临床诊疗基本原则、病例书写规范;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帮助学员尽快适应和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在第一学年末,开始进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训,如文献阅读、临床研究方法等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在第2年和第3年,了解学员的科研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整个培训过程,教育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及时有效的跟进指导情况。
传统的研究生指导模式是“师徒制”,随着培养模式的改变和培养要求的提高,要及时调整指导模式,发挥指导教师团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建议成立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可包括导师、上级医师、专职科研人员以及辅导员:其中,导师是指导团队的总负责人,主要起规划、协调、引领的作用;上级医师是学生临床工作中接触最密切的人,是临床工作指导的主要负责人。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导师和上级医师可以密切配合,针对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临床科研的研究;专职科研人员对实验具体的设计和操作非常熟悉,不仅能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还能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此外,还可以聘请青年人做学生的辅导员,可及时疏解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对学员学业和身心发展都有益处[6]。总之,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指导小组要关注学员的学业发展、思想、心理动态,成员之间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共同指导学员的进步。
目前在读的临床专硕90%以上是90后,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上有许多个性化的表现[7]。此外,他们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导师关心他们的学术,还要求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他们的性格特点提示老师,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适当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调整管理者和老师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每个学员在入学时都确立了导师,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学员需求的及时了解与反馈,缺少对导师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导师的指导作用严重缺失。这里面既有导师的问题,也有管理部门的问题。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是一种新的指导模式的探索,不仅考验指导教师团队的每个成员,同样考验管理部门的智慧和管理、监督的能力。指导团队模式最担心的就是工作的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导致指导的重复或者指导的缺失。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管理制度,约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分工;做好监督,定期进行师生的互评和反馈。这样才能保障指导团体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保证学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总之,“医教协同”政策的推行,不仅是培养过程的规范,也需要增加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还需要管理部门大胆尝试推行新的指导模式,建立相应的考评和反馈体系。
热门论文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模式的摸索
-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的问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的问题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 赣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探究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新模式
- 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
- 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设计
-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早临床”教学模式研究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谍程设置的思索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