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腹腔镜在腹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的观察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8 18:15

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结石、结直肠癌等疾病的手术治疗中显示其独特的优点;在腹部有些疾病的探查诊断时也有着明显的优势[1]。现对我科近年来采用腹腔镜诊治的137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间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治的137例临床病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6岁,平均48岁。其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107例,急慢性阑尾炎23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巨结肠1例,肠粘连1例,急性胰腺炎1例,食管裂孔疝1例。
  12 诊治方法 ①麻醉方式,部分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另一部分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②治疗组:术前诊断明确132例,其中,胆囊结石89例,胆囊息肉18例,急慢性阑尾炎23例,直肠癌1例,急性胰腺炎1例。107例胆囊病例中,105成功地在腹腔镜下施行了胆囊切除术,部分采用4戳孔,部分采用戳3孔;2例因炎症粘连Calot三角解剖不清及Mirizzi综合征及时中转手术成功。23例急慢性阑尾炎均成功施行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均采用3戳孔。直肠癌病例在腹腔镜下辅助小切口施行根术成功。急性胰腺炎病例,在腹腔镜下切开胰腺包膜加引流术获得满意效果。③探查诊断组:5例,其中,2例确诊为结肠癌,1例确诊为巨结肠,1例确诊为肠粘连,1例确诊为食管裂孔疝。2例结肠癌,确诊后在充分术前准备后,成功地施行了开腹根治术。巨结肠病例,在充分术前及肠道准备后,成功地施行了巨结肠切除术。肠粘连病例,在腹腔镜探查明确病因,同时剪除束带,解除梗阻。食管裂孔疝病例自转他院治疗。
  2 结果
  本组137例中,132例应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两例中转手术,胆囊、阑尾和肠粘连手术均术后第1天进食、术后3 d出院、术后5 d拆线,两例并发内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无切口感染。5例应用腹腔镜探查的病例均明确了病因,1例确诊为肠粘连即刻行粘连松解术;2例确诊为结肠癌、1例确诊为巨结肠,在充分肠道准备后成功开腹手术;1例确诊为食管裂孔疝自行转院治疗。
  3 讨论
  腹腔镜技术是20世纪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起初方兴未艾;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蓬勃发展;当前,腹腔镜在腹部疾病的应用从胆囊到阑尾炎、结直肠、小肠、胃、胰腺、腹股沟疝等。腹腔镜也用于泌尿系如前列腺癌根治术等[2],在妇科疾病的诊治中该项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应用腹腔镜治疗宫外孕已被广泛采用[3]。
  由于腹腔镜微创化、疤痕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切口并发症和呼吸道并发症明显减少、对胃肠道功能影响小和腹腔内视野广阔等优点,使该项技术在腹部外科的应用日臻完善和成熟,并且已经逐步从教学医院推广到基层医院,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有经验的医师手中,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效果甚至优于开腹手术。经年来,单孔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获得了推广应用[4]。争取微创,已成为近年来胃肠手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切割吻合器及超声刀等的应用对于深部复杂的分离、切除优势凸显,而且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腹腔镜技术还用于其他疾病的诊疗:如肠梗阻、急性腹痛及腹膜炎、不明原因的腹水等。腹腔镜用于肠梗阻之定位及诊断,对于单纯性之肠粘连可轻易以腹腔镜加以处理;腹腔镜的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腹部探查及切口;确立疾病的部位加以切除,如阑尾炎切除、胃穿孔修补;以及胆总管探查、造影等。腹腔镜超声诊断仪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最直接的术中参考资料。腹腔镜探查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腹,指导切口和术式的选择。
  当然,腹腔镜的应用有可能发生胆漏、腹腔内出血、消化道损伤、气腹造成的皮下气肿纵膈气肿和低碳酸综合征[5]。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是加强医师的技术训练[6],过硬的解剖学等基础知识,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及时中转开腹等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胡三元,李峰腹腔镜技术在胃肠疾病诊治中的合理应用腹部外科,2008,21(1):1012.
  [2] 方卫华,于德新,施洁强腹腔镜下经腹途径前列腺癌根治术.安徽医学,2007,28(3):205209.
  [3] 张青腹腔镜术与剖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对比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2731.
  [4] 张启林,吴强,杨晓春,等经脐单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肝胆外科杂志,2011,19(4):292293.
  [5] 郭建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中外医疗,2008,27(17):51.
  [6] 韩文秀,孟翔凌,徐阿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安徽医药,2008,12(10):933934.

上一篇: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治疗策略

下一篇: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变化的临床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