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闭合性损伤67例死亡分析及探讨

发布时间:2015-08-04 08:5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救转送腹部闭合性损伤86例、死亡67例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伤患者从事故发生到抢救、死亡等每个环节的经验教训。结果:在5年内抢救腹部闭合性损伤86例,死亡67例,死亡率为77.9%。从事发时间到报警转诊间隔时间为1~4 h,伤后到死亡时间1~30 h以内。结论:加强院前急救基础设施的投入、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服务站的综合医疗水平,缩短急救时间,体现“白金十分钟”的现场救治能力。和院前院内的协调联动,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充分体现“黄金一小时”的抢救价值。

关键词:腹部;闭合性损伤;死亡分析;探讨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而且创伤导致的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由于我国急救网络和各种急救模式不健全,国内创伤的抢救成功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何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是创伤急救领域的重点。随机统计,2005年~2009年急救转送腹部闭合性损伤86例,死亡67例,死亡率为77.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统计我中心2005年1月—2009年12月急诊急救驾驶机动车、三轮电(机)动车以及坠楼斗殴等情况所致腹部闭合性损伤死亡病例67例。男64例,女3例,年龄8~62岁,平均32.9岁。

1.2  受伤距转诊时间:≤1 h 9例,2 h 15例,3 h 18例,4 h 17例,>4 h 8例。≥4小时均为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转诊。

1.3  急救半径:5~15 km。

1.4  伤情判断及处置:大多伤者神志意识欠清楚、面色苍白,部分病例同时伴有头颅外伤、肋骨及四肢骨折,极少数病例尚可站立,行动缓慢。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给予现场测血压,收缩压60~110 mm Hg(1 mm Hg=0.1333 kPa)、舒张压50~80 mm Hg,平均血压90/55 mm Hg。开通静脉通道使用乳酸钠林格氏溶液,以及多巴胺、血凝酶、卡络磺钠等对症紧急处置后转送相关医院。

1.5  伤后死亡时间:最短在1 h内,最长时间为30 h。

2 分析

接警信息不详细,强调一分钟内调度发车完毕,不询问详细事故地点,调度把报警人电话号码发送到车载终端通知驾驶员出车,待急救人员进行电话回询时,电话忙音或空号无法接通,导致救护车找不到事发现场而耽误抢救时间,对患者伤情不了解,导致无法在第一时间开展正确而有效的施救。

由于闭合性腹部损伤早期外表无明显的损伤征象,容易给人们造成不可估量的假象,伤患者及肇事者以及围观群众及家属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伤患者被送至诊所及卫生服务中心后,由于诊疗水平及检查的条件所限,一旦发现病情恶化后再转诊,往往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

极少数急救医生在转送伤病员时,一味遵循伤患者家属及肇事者的要求到指定某医院而舍近求远,加之对病情估计不足,在转运途中一旦病情发生变化,救护车辆上急救条件所限,不能采取有效地急救措施而延误了抢救时机。

急救网络不健全,院前及院内信息不流通,伤病员在转运途中不能将伤势病情程度及伤病员的具体情况与院内及时沟通。伤病员到达抢救室时,抢救人员都不能完全到位。各科医护人员又各自为阵、各负其责,内科不管外科、外科接诊后开出的CT、B超、检验等各种检查申请单由于现场没有家属、没有证件,又造成缴费及检查方面的瓶颈,即使伤病员送进手术室,还要等待过敏药物皮试结果等多种因素,也是造成抢救不够及时的原因之一。

据文献资料统计,严重创伤的伤病员,第一死亡高峰在1 h之内,此时死亡的数量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等。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4 h之内,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30%,死亡原因多为腹内实质性脏器破裂或严重多发伤[2]

3 讨论

加大对调度信息的采集监管,及调度人员对地形、地理位置、城市交通、花园小区的熟悉考核,语言词汇的简捷明了,培养有专业业务水平的调度人员,真正起到一分钟调度的作用。

建立健全多功能网络信息中心,使用电话卫星定位系统与车载终端对接搜索事故发生报警地点,迅速赶赴现场急救。建立院前急救网络功能站、缩短急救半径,减少途中往返浪费的时间,这样使很大一部分伤病患者在“白金十分钟”得到现场救治,从而降低现场的死亡率。

建立院前院内的信息网络联系,利用现代化的数据传输功能在开始转运伤病员时,院外急救人员即开始与院内急诊联系对接,介绍病情,使院内做好接诊准备,包括抢救器械、监护设备、抢救药品的准备,各相关抢救人员提前到位,辅检医技科室同时做好检查准备,真正起到绿色通道一卡通的作用。

全面提高一甲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提高手术层次,开展院外会诊,技术指导交流,必要时邀请上级医疗机构专家直接参与急诊抢救程序。以急救网络功能站区片划分,安排院前急救任务,其优点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既缩短了急救时间,又能提高可抢救的效率。充分体现“黄金一小时”抢救价值。

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院前急救人员要通过定期院内进修轮训计划的实施,把业务水平达到急诊医生的水平,提高现场救治及伤病情判断能力。安排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护士组成院前急救小组,增加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及转运监护水平,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

4 参考文献

[1] 孙志扬,刘中民,唐论先,等.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优越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549.

[2] 岳茂兴.创伤的现场急救与治疗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644.

上一篇: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食管鳞癌中Ezrin、E-cadherin、CD44v6蛋白表达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