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研究
摘 要:摘 要:[目的]观察清热祛湿方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清热祛湿方治疗,对照组口服叶下珠胶囊治疗。观测治疗前后ALP、GGT、AST、ALT及AST/ALT的各项结果。连续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组间ALP无统计学意义(P>0.05),GGT、AST、AL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AL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67.50%,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总显效率35.00%,总有效率7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祛湿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优于叶下珠胶囊,显效率和有效率均较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清热祛湿;叶下珠胶囊;对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1]作为常见的传染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可以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其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2],据统计,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约1. 2亿,慢性感染者中15%~25%最终也将死于与之相关的肝病,如肝硬化或肝癌,我国每年因乙型肝炎或其相关疾病死亡的病例占传染病死亡第一位。祖传中医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中医药独特的辨证方法在慢性乙肝的治疗方面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旨在对清热祛湿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本次参与实验的患者纳入标准为: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②经中医辨证诊断,符合清热祛湿方针对病症。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者;②合并有严重病毒感染者;③合并有肝癌者;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官疾病者;⑤肝性脑病、精神失常者;⑥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⑦符合纳入标准但是不能遵照医嘱服药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叶下珠胶囊(昆明星昊四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25g/粒),2~4粒/次,3次/d,口服。连续治疗1个月。
1.5.2 治疗组 清热祛湿方,配方组成的中药主要为:茯苓10g、蒲公英15g、茵陈30g、赤芍10g、苍术10g、车前草10g、白术10g、白茅根30g、牡丹皮10g、藿香10g、草河车15g、六一散10g、生薏米12g,水煎服,1剂/d,连续治疗1个月。
1.6 观测指标 在病患治疗过程中检测其治疗前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碱性磷酸酶(ALP)、Y一谷氨酰转肽酶(Y-GT,GG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AST/AL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以作疗效判定观察。
1.7 疗效判定 连续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显效:病患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或者改善率大于80%。有效:病患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率大于60%。无效:病患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不明显,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率小于30%;
1.8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和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
项目 | 治疗组(n=40) | 对照组(n=40) | 统计量 | P值 | |
性别(男/女,n) | 24/16 | 26/14 | χ2=2.163 | 0.0573 | |
年龄(岁) | 16~76 | 17~78 | |||
平均年龄( | 53.2±15.6 | 52.9±14.7 | t=5.241 | 0.0614 | |
病程 | 0.6~5.7 | 0.7~6.1 | |||
平均病程(,年) | 1.5±0.4 | 1.7±0.3 | t=5.387 | 0.0568 |
2.2 ALP、GGT、AST及ALT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结果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相比,ALP无统计学意义(P>0.05),GGT、AST、AL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LP、GGT、AST及ALT ()
临床症状 | 组别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组间比较 |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治疗后组间比较 | |||
检验值 | P值 | 检验值 | P值 | 检验值 | P值 | |||||
ALP | 治疗组 | 40 | 178.55±140.12 | 104.23±83.33 | t=4.761 | 0.056 | t=10.747 | 0.041 | t=5.468 | 0.057 |
对照组 | 40 | 166.57±90.11 | 102.38±44.07 | t=11.067 | 0.037 | |||||
GGT | 治疗组 | 40 | 217.18±201.47 | 39.73±27.49 | t=5.371 | 0.064 | t=12.431 | 0.042 | t=13.561 | 0.038 |
对照组 | 40 | 196.19±159.95 | 81.69±61.34 | t=13.262 | 0.036 | |||||
AST | 治疗组 | 40 | 118.28±85.32 | 24.78±7.83 | t=4.613 | 0.059 | t=13.674 | 0.032 | t=14.764 | 0.034 |
对照组 |
上一篇: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临床观
热门论文热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