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

发布时间:2015-10-07 10:05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后的观察和护理内容。方法:对符合溶栓条件的26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正确,除2例自动出院,1例患者死亡,其余23例心律失常均得到控制。结论:密切观察心率、节律的变化,准备好抢救物品,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准确地配制药物,做好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尤为重要。

关键词: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后的观察和护理内容。方法:对符合溶栓条件的26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正确,除2例自动出院,1例患者死亡,其余23例心律失常均得到控制。结论:密切观察心率、节律的变化,
  AMI溶栓治疗在临床上不断普及和推广,使近年来的AMI病死率显著降低。但溶栓后可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变态反应等并发症,其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陕西省富平县医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为61例AMI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2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6例,均按照2001年国际标准符合溶栓条件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1]。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2~78岁,平均58.9岁。梗死部位有单个或多个,包括前壁、前间壁、下壁、侧壁、右室及内膜下。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型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
2 观察及护理
2.1  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讲明病情的任何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以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调低监护仪报警音量。烦躁不安者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2.2  溶栓时均准备好各种应急的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抢救车等,以备急用。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滴注完。
2.3  持续心电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尤其是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24 h内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在溶栓治疗即刻至溶栓后2 h内较多出现。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应早期、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重点注意S-T段、Q-T间期的变化。本组26例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中21例发生于溶栓后2 h内,5例发生于溶栓2 h后。
2.3.1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本组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5例,房早3例,房颤2例。予动态心电监测下及时给予药物治疗等相应处理,心率、心律均恢复正常。
2.3.2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本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16例,其中频发室早6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8例,室颤2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或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均是心室颤动和扑动的预兆,立即通知医生予积极的治疗。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一般首次50~100 mg静脉推注,必要时5~10 min重复注射1次,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当出现心室颤动时,立即予非同步直流电击复律。经上述处理后13例正常,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
2.3.3 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本组5例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Ⅱ度二型AVB 2例,窦缓2例,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1例出现短暂黑朦表现,均经给阿托品1 mg静脉推注后好转。
3 讨论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指缺血心肌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流灌注的过程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它的出现表明可逆性损伤的心肌得到了挽救,常提示溶栓成功。有报道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3%,绝大多数发生在血管再通的当时或几分钟之内,以加速性室性自律为最常见,具有特征性[2]。也可出现室性过早搏动、室速和室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而要严密观察,早发现、早干预。再灌注心律失常对药物(利多卡因、阿托品)和电治疗(心脏起搏或直流电除颤)反应良好,因此血运重建的过程要在心电监护和具有较齐全的抢救设备条件下进行。对本组26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也进一步证明了在护理AMI溶栓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熟悉抢救程序,及时发现异常,准确作出判断,为抢救赢得时间。准确给药,做好心理护理,有效提高和保证溶栓治疗的成功率。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总编辑委员会,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4):710.
[2] 陈中伟,郑宗鄂.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64.

上一篇:早期使用B族维生素对预防胰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社区糖尿病的饮食治疗1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