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比较
摘 要:目的:比较静脉内应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46例随机分组,伊布利特组对于体重>60 kg者首剂1 mg,体重<60 kg者首剂0.01 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稀释后10 min内静脉推注,观察10 min,仍未转复者,重复首剂剂量然后观察心率、QTc、血压,记录心电图等。结果:伊布利特组与普罗帕酮组分别有13例与8例在给药后9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54.17%和36.36%;两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伊布利特组给药后QTc间期较给药前显著延长,普罗帕酮组给药前后QTc间期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伊布利特组主要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普罗帕酮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显著窦缓。结论:伊布利特可作为一种有效并且快速的房颤或房扑的转复药物,与盐酸普罗帕酮比较,其对房颤、房扑的转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静脉推注伊布利特过程中,停止用药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应在严格监护下进行。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伊布利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疾病负担。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尽早使用药物或电复律,并维持窦律,可以推迟永久性房颤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国内常用的复律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与奎尼丁,伊布利特是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静脉应用转复房颤、房扑的药物。比较富马酸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对46例阵发性房颤或房扑患者的复律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持续时间<90 d 的房扑、房颤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两组。伊布利特组24例,其中房颤17例,房扑7例。平均年龄(50.1±12.7)岁,合并冠心病9例、高血压7例、风心病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2例、孤立性房颤3例。普罗帕酮组22例,其中房颤16例,房扑6例。平均年龄(54.3±8.9)岁,合并冠心病5例、高血压11例、退行性心瓣膜病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1例、孤立性房颤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房颤持续时间、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心功能NYHAⅠ~Ⅱ级,近期均未服用胺碘酮及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尖端扭转性室速史、肝肾功能异常、QTC>0.44 s、血清钾<4.0 mmol/L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伊布利特组对体重>60 kg的患者,首次予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1 m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于10 min内静脉推注,体重<60 kg者,首次予0.01 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稀释后10 min内静脉推注。两组首次用药后均观察10 min,如未复律,重复首剂剂量。药物静脉推注过程中,一旦转为窦律,即停止用药。此外,静脉推注过程中发生多形性室速、低血压、QT间期延长>0.55 s等情况,也立即停药。
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0 min、30 min、1.5 h、2 h、4 h分别测量患者的卧位血压与心率,描记心电图,测量V3导联QT间期与QRS时限,床旁心电监护监测心律,随时记录各种心律失常。以用药开始后90 min内的房颤/房扑转复率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转复率及转复时间比较:伊布利特组与普罗帕酮组分别有13例与8例在给药后9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54.17%和36.36%,伊布利特组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P<0.01);伊布利特组与普罗帕酮组的转复时间分别为(13.4 ±18.5)min与(41.7 ±15.8)min,伊布利特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组(P<0.01)。
2.2 两组用药前后心室率(HR)、QTc间期与QRS时限的比较:见表1。两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伊布利特组给药后QTc间期较给药前显著延长(P<0.01),给药后各时段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给药后QTc间期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各时段QRS时限较给药前显著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用药前后HR、QTc间期与QRS时限的比较 ()
组别 | 伊布利特组(n=24) | 普罗帕酮组(n=22) | ||||
HR(次/min) | QTc间期(s) | QRS时限(s) | HR(次/min) | QTc间期(s) | QRS时限(s) | |
用药前 | 106.13±18.26 | 0.42±0.02 | 0.11±0.01 | 112.64±25.31 | 0.40±0.06 | 0.09±0.01 |
用药后即刻 | 97.24±16.37 | 0.49±0.04② | 0.10±0.03 | 96.75±18.49 | 0.41±0.02 | 0.12±0.01① |
用药后10min | 81.59±20.41① | 0.50±0.05② | 0.11±0.02 | 76.55±16.23② | 0.40±0.03 | 0.12±0.02① |
用药后30min | 80.33±17.54① | 0.48±0.01② | 0.10±0.02 | 74.52±21.85② | 0.40±0.08 | 0.11±0.01① |
用药后4h | 99.65±22.96 | 0.44±0.06① | 0.10±0.01 | 94.63±18.53 | 0.39±0.02 | 0.10±0.03 |
注:与用药前比较,① P<0.05, ②P<0.01
2.3 不良反应:伊布利特组中有10例在用药后4 h内出现成对室性早搏,其中1例发生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见图1,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对该患者停止用药,20 min后室速未再出现。另有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在第2次用药时,房扑中止后出现窦性停搏,心电监护显示起搏心律,2 min后出现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出现2例显著窦缓,1例交接性心律及1例低血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下一篇:结核性胸膜炎8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