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中精之府肝胆论治干燥综合征

发布时间:2015-11-10 09:47

摘 要:干燥综合症的治疗属于世界性医疗难题,因此,不断探讨其治疗方法,深入阐述其病理机制和治疗理论内涵,对提高现代中医临床防治疑难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精之府肝胆;治疗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Sjogren ollleSS),主要侵犯泪腺和唾液腺[1]。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口干少津、舌咽干燥、眼干无泪涩痒或烧灼感、球结膜充血等诸多症状;大便干燥、阴道干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可累及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常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原发性 SS 诊断标准之一就是持续 3 个月以上的口、眼干燥症状。国外十九世纪对此病首次报道,我国则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着手研究。
1 中医学对干燥综合症的认识及辨治
  本病属于中医学“燥证”的范畴,以内燥为主。《内经》云:“燥胜则干”,“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在《伤寒论》中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的记载。《素问·奇病论》中亦有“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的论述。中医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证分型[2]论治:阴虚津亏型:口咽干燥、进食需用水送、眼干涩少泪、视物模糊、口鼻气热、腮腺反复肿痛、大便秘结、皮肤阴道干涩烧灼感、舌红无苔或舌体碎裂、脉沉细涩。治则:养阴生津,润燥解毒。气虚失运型:口眼干燥、乏力倦怠、头晕低热、纳差便溏、肢端欠温、易患外感,舌淡胖大齿痕,脉虚大无力。治则:益气健脾,润燥布津。气滞血瘀型:口咽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肢体刺痛或麻木不仁、肌肤甲错、皮下结节或红斑触痛、皮肤紫癜、腮腺肿大发硬日久不消,伴肝脾肿大,妇女月经量少色黑或闭经、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治则:活血化瘀,养阴生津。阴虚夹湿型:口咽干燥、口腔反复溃疡、牙龈肿痛、双眼分泌物多而粘稠、脘痞纳差、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腻而干、脉细濡。治则:养阴清热,化湿生津。气阴两虚型:见于干燥综合症的重症期,由于阴阳互根,病久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气阴均属不足。治疗以益气、温阳、生津为法则。
  干燥综合症从“五脏证治”[3]源于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在滋阴润燥总原则的基础上,参以五脏辨证施治,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滋阴润燥。干燥综合症的发生和中医藏象学的“肝胆”关系密切,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肝失疏泄,少阳枢机不利,气郁水聚,津液敷布障碍,机体阴阳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当从“中精之府”肝胆论治干燥综合征。笔者四年来,对25例的临床观察发现其中18例干燥综合症患者伴发慢性胆道疾患占72%,患者在口咽干燥的同时多伴有口苦,口粘不适,进食脂肪后加剧等症状。有资料[4]表明胆汁的丢失是造成术后“胃阴虚”症的根本原因。
  从脏腑的功能方面在津液精气的生成、运化、敷布过程中,肺脾肾胃各司其职发挥作用,但肝的疏泄,胆的生发对周身津液精气的敷布起着重要的作用。肝为刚脏[5],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为气血调控中心,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功能又有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的作用。正如《六节藏象论》所说:“胆主甲木,胆气升,则十一脏之气皆升,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李东垣云:“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从发病状况方面来看,燥症患者大多为女性,女性受各种生理周期的影响其情绪易抑郁不畅,情绪方面的变化敏感,其肝胆之气易淤滞不畅,疏泄不利,津液敷布失常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干燥综合征病变涉及到神经精神活动、机体的应激、免疫能力、物质代谢、内分泌活动、血液运行、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和生殖功能等方面,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相互吻合。
2 临床辨治体会
  因为肝气的疏泄,胆气的生发对周身津气的敷布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确立了干燥综合征从“肝胆”论治的理论基础,并将疏利肝胆之气、畅达三焦津液作为治疗中医“燥证”的其本法则。
  方药选用丹栀逍遥散为主方,加入香附、佛手、玉竹、百合、麦冬、细生地、醋鳖甲、川楝子、郁金、青蒿、葛根等药物。加减: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者加枸杞子、阿胶、何首乌、木瓜、僵蚕;口干甚加石斛;眼干明显加女贞子,决明子;皮肤紫斑加丹皮、丹参;大便溏薄加山药、炒薏仁;皮下结节红斑疼痛加穿山甲、皂角刺;腮腺肿硬加夏枯草、细辛;口粘不爽加生荷叶、佩兰;胃脘痞闷加佛手、青皮;燥伤肝肾阴虚阳亢者,加山萸肉、五味子、山药、乌梅、珍珠母。
3 系统性损害的治疗
  皮肤粘膜:主要与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及血管炎有关,约25%的SS患者有雷诺现象,属中医的血虚寒凝,症见指、趾端遇冷后变白,继之紫暗,局部发凉不温或刺痛,遇暖则潮红肿胀,僵硬不适,冬重夏轻,口干舌燥。治则:养血温经,散寒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6][7]。
  呼吸系统:60~70%的SS患者肺功能异常,主要为小气道受累,X 线呈肺间质病变、肺泡炎、纤维性肺炎等。临床以呛咳气促或干咳无痰,治则: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方用麦门冬汤加减。
  消化系统:患者因腺体分泌减少易并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可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贫血等。 25 %的患者有肝损害、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表现为转氨酶或转肤酶升高,黄疽,肝脾肿大,腹水等,方用小建中汤加减。
  泌尿系统:肾脏损害主要为远端肾小管受累,间质性肾炎引起 I 型肾小管酸中毒。表现为肌肉软瘫无力,丧失自主活动能力,甚至呼吸困难,补钾后症状消失,并有多尿烦渴,夜尿增多等脾肾不足、气阴两伤证。治则:培补脾肾,益气养阴,方用薯蓣丸加减。
  调整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自身抗体是祖国医学的特长,多以丸剂注重后期调理,故在丸药之中均加入白花蛇舌草、黄精、龟板胶、阿胶、紫河车、鹿茸等从提高机体免疫力入手。
4 典型病例
  例:女,46岁,2009年9月12日中医门诊。主诉:口咽干燥灼痛两个月。伴眼睛干涩。现病史:患者两月前因郁怒加之经期劳累后致口干,夜间明显,渐及整个口舌干痛,进食及说话均困难需频频饮水。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史、慢性胆囊炎史。诊见:面色萎黄,情志抑郁,声 音嘶哑,伴口苦,胸肋乳房胀痛,烦急易怒,少寐多梦,唇干起痂,舌质光红,无苔少津,脉细弦无力。实验室检查: ESR 42mm/h;RF (++);抗SSB(+〉抗SSA(+);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IgG31.7g/Ls,IgA5.4g/Ls,IgM2.2g/Ls。中医诊断:燥证(肝胆郁滞,化火伤津)。西医诊断:干燥综合症。辨证:郁怒伤肝,气机郁滞,肝胆失畅,气津不布,清窍失养。治则:养肝疏肝,利胆润燥。方药加味逍遥丸合一贯煎化裁,组方:柴胡6g百合15g 葛根20g  细生地18g醋鳖甲15 g(久煎)玉竹12g 当归l0g川楝子10g、郁金10g、香附10g、杭白芍15g 生甘草15g薄荷6g青蒿9g佛手l0g(三味均后下)生白术l0g 获神15g酸枣仁15g,7剂。水煎服。二诊(9月20日)药后睡眠略改善,心烦减,仍口干苦,舌脉症如前。加西洋参10 g,去川楝子、青蒿,继用7剂。三诊(9月28日)口干明显减轻,10剂。原方加白花蛇舌草20g,阿胶l5g,生黄芪30g。以本方炼蜜为丸,每丸9g,一天三次,饭前温开水送下,连服两个月以巩固疗效。实验室检查:RF(+〉,ESR7mm/h,追访两年未见复发。
  该病案以加味逍遥丸为基础方,调畅气机,疏肝利胆,养血滋阴,肝胆气机条达,气血平和,水液运行,气津得宣,津液上承以濡清窍,燥证自除。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221.
[2] 李贵安, 陈爱林.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干燥综合征56例[J]. 陕西中医, 2007, 28(2): 168-169.
[3] 陈鹏, 丘和明. 试论肝藏血理论的临床意义[J]. 新中医, 2011, 43(2): 10-12.
[4] 戴恩来, 王庆胜. 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 甘肃中医学报, 2005, 22(2): 9-10.
[5] 吴坚, 朱良春. 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实用中医杂志, 2006, 22(8): 501-502.
[6] 刘国英. 疏肝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体会[J]. 中医杂志, 1997, 38(3): 147.
[7] 李建伟, 李斌. 从厥阴辨治红斑鳞屑类皮肤病体会[J]. 中医杂志, 2010, 51(2): 期112-113.

上一篇:滋阴降压胶囊治疗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46例分析

下一篇: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