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脾胃学说学习一得

发布时间:2015-11-17 09:33

摘 要:脾胃学说阐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仅影响着消化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均应考虑到从脾胃论治,收效良好。

关键词:脾胃学说
  在祖国医学理论中脾胃学说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中均有论述,南宋李东垣更是写出了医学论著《脾胃论》,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可以指导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各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脾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1;1、脾胃的生理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以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则说: ""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藉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因而在治疗内伤疾病时,宜重视调补脾胃。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种功能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动变制化,均须依赖气机不断地上下、升降、出入、变化。脾胃居于中州,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是人体气血阴阳升降的枢纽,故脾胃气机的升降,关系到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叶天士曾总结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可见脾胃有脾运、胃纳,胃升、胃降,化生气血、滋长精气的生理功能。
  1;2、脾胃的病因病机。脾胃居于中州,以灌四旁,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至大,无论外感、内伤,皆易导致脾胃疾病。如李东垣说: ""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可见损伤脾胃升降、运化、受纳等功能,使阴阳气血失去平衡,就会酿成疾病。
  此外肝、肾、心、肺皆可影响脾胃也可酿成疾病。其中肝最容易影响脾胃,故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肝胃失和、肝脾不和、木郁乘土等证候。脾胃受病不但能造成五脏六腑发生疾病,而且还能导致四肢九窍发生疾病。
  1;3、脾胃病的辨证 
  1;3.1、元气不足。脾胃是元气的来源,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脾胃有病,就会产生元气不足,而元气不足,又可导致其他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如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1;3.2、痰湿内生。脾胃有病,水饮入胃,不能输布,水湿停留不化,即可出现泄泻、心悸、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症。湿聚生痰,痰浊阻滞,常可引起呕、咳、满、痞、喘、眩、晕等多种病证。故古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 之说。
  1;3.3、运化失常。脾胃有病,胃纳、脾化异常,可引起饮食失常,或消谷善饥,或食纳不进。且肝病最易侵犯脾胃,有称为""木乘土""证,可见恶心干呕,脘痞下食,吐酸水、涎沫;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 肢冷肌麻。
  1;4、脾胃病的治疗原则 
  1;4.1、升阳。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充元气而生阴血,李东垣认为,""治脾胃以安五脏""。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 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等。
  1;4.2、柔润。叶天士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急下存津,其治在胃,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之类。
  1;4.3、和降。胃为多气多血之乡,发病以实证为多,所以有""实则阳明""之说。选药应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华岫云说: ""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方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之类。
  1;4.4、调肝。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多动,故肝病必犯脾胃,是侮其所胜之故。在治疗脾胃病时,应常常想到调肝。常用方剂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之类。
  1;4.5、祛湿。脾既苦湿、又苦燥的,在苦温燥湿之时,不可太过,或稍佐温润之品。如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佐以当归。还可在苦温燥湿剂中配以淡湿渗泄之品,稍佐酸以制土之品。常用方剂如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实脾饮之类。""
  1.4.6活络。脾胃病年久不愈者,则可波及血分。叶天士说:""初病在气,久必入血。""所以年久不愈的脾胃病,或出现脘腹痛处固定、舌上有瘀斑、大便色黑等症者,在调治脾胃时佐用苦辛通降、活络行瘀之品。常用方剂如丹参饮、失笑散之类。
  1;5、脾胃学说的重要意义。脾胃学说验证了《内经》的理论,并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系统理论,尤经过历代医家的阐发、补充后,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一套诊治规律,为诊治脾胃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如遇到较为疑难复杂的疾病时,如果运用脾胃学说,循其规律,把握住主要矛盾,从脾胃论治,则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常常以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作为判断转归和采取措施的依据。也就是说掌握了脾胃学说的诊治规律,不但对诊治脾胃病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它的启示下,对诊治其他脏腑的疾病、判断预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脾胃学说临床应用举偶
  2;1、甲状腺机能减退
  李x  女  49岁  教师  主因畏寒、精神萎靡、乏力、头昏嗜睡、浮肿、纳呆、腹部胀满、便秘一年就诊。查舌体胖、苔白、脈缓(50次/分左右)。化验甲状腺功能:TSH3  6、27uIU/ml、 FT4  0、48ng/dl、FT3正常。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诊断:虚劳症。治以温补脾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二仙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党参25g、升麻12g、白术15g、仙灵脾15g、仙茅15g、熟地10g、鹿角胶10g、香櫞15g、云苓20g、车前子15g、附子10g,每日一付,水煎服,一周后,症状觉减轻,加郁李仁15g,每日一付,连服一个月复诊,恶寒、浮肿、乏力明显好转,大便两天一次,心率60次/分以上。复查甲功,TSH3 、FT4、TT4值均有所改善,但仍不在正常范围,上方将附子减量,并加服左甲状腺素片25ug/d继续治疗。
  讨论:甲减好发于女性,多因正气不足、脾气虚弱,肝气 不舒所致。脾失健运,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出现头晕嗜睡、纳呆、腹胀、便秘、浮肿。脾气虚弱,形气具虚,无阳以护营卫,而见畏寒、乏力、精神萎靡,舌、脉均为脾胃气虚之征。其中补中益气汤以健脾益气,脾气建运、升降有常,则饮食代谢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加香櫞、车前子、云苓、郁李仁健脾利湿、下气利尿、通便。脾胃一病,四脏皆无生气而致脾肾具虚。故加附子助脾肾阳气,以温煦肢体,运化水谷精微,化气行水。诸药合用以益气温阳,扶持正气,提高机体抗病力。                2;2、冠心病
  王XX  女  58岁  2005年11月5日就诊。
  确诊冠心病3年,服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维持。此次因情绪剧烈波动后病情加重就诊。诉:阵发性胸憋闷、心前区疼痛伴心慌,活动后症状加重,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干。查体:面色暗淡,心界不大,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分,律齐,无杂音,是双肺呼吸音清。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部分肢体导联、胸导V3_6不同程度倒置),偶发室性早搏。西医诊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証属气滞血瘀,痰热内阻。治以益气活血,祛痰清热。方药:党参20g、黄芪20g、全瓜蒌30g、郁金10g、丹参30g、蒲黄10g、五灵脂10g、黄芩12g、半夏9g、三七粉1、5g(冲服)、川芎15g。日一剂,水煎服。服药10剂,症状明显减轻,但活动量略多仍偶有胸憋闷,再未发现早搏。继服上方,并加服硝酸异山梨醇片5mg,日3次服。连服一个月后复诊,症状全部消失,日常活动无明显心胸不适,心电图示:大致正常。
  讨论: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病位虽在心,但整个病变过程均与脾胃有密切关系。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胃受纳之水谷不能输布转化精微反酿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血流不畅则生胸痹。正如现代医学认为,血脂代谢紊乱,脂质沉积于冠状动脉内膜及下层后形成粥样硬化。而血脂代谢涉及现代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即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如肝脏参与胆固醇的合成、转运、分布,胆道和腸参与年排泄,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致甘油三酯增高。由此可见,冠心病的行成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气虚可致血瘀、痰瘀,心脉受阻。方中党参、黄芪补益心气,丹参、蒲黄、五灵脂化淤止痛,全瓜蒌、郁金、川芎理气活血、解郁止痛。全方共奏益气活血,标本兼治之功。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党参、黄芪具有其改善心肌缺血和强心的作用,丹参、蒲黄、五灵脂、川芎具有增加冠脉流量、促进侧支循、扩张血管及调节血流再分配的作用,全瓜蒌、郁金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上一篇:中医辨证治疗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