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在通对左室重塑和收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再灌注治疗使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能降低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改善其预后已得到公认[1]。本研究通过对AMI恢复期的左室造影分析,旨在探讨AMI早期(6小时内)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对左室重塑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对象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
81例首次AMI后恢复期(1~3个月)行左室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心电图心肌梗塞(MI)部位和AMI早期(6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治疗与否,分成前、侧壁MI未通(20例)、再通(21例),下、后壁MI未通(20例)和再通(20例)四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2±9、 54±8、 50±8和55±7岁;AMI至造影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0±28、 48±22、 48±13和52±26天。另有25例因胸闷入院,体检、X线心脏相和超声多普勒检查均正常,左室和冠脉造影均未见异常的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平均52±8岁。各组的临床资料见表1。
未通两组患者均因AMI发病超过6小时或有禁忌症未行溶栓治疗,或给予静脉尿激酶溶栓而临床判断冠脉未通。再通两组患者均于AMI发病后6小时内行再灌注治疗成功,包括尿激酶、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内溶栓和急诊经皮冠脉成形术。溶栓再通与否均根据临床再通指标判断[2],再通两组经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各有5例在溶栓后90分钟时冠脉造影证明梗塞相关冠脉再通达MI溶栓试验(TIMI)Ⅲ级灌注。恢复期冠脉造影的梗塞相关冠脉的灌注亦按TIMI分级,主要冠脉管径≥50%狭窄者定为狭窄性病变,据此确定冠脉病变支数。
二、方法
1.左室和冠脉造影:左室造影使用30度右前斜位投照及50帧/秒速度摄片;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完成。
2.左室造影分析法:(1)左室舒张末、收缩末的轮廓描迹和测量分析。测量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轮廓长轴(EDL和ESL)、短轴(EDD和ESD)、弧长(EDC和ESC)、面积(EDA和ESA)并使用单面面积-长度公式计算出容积(EDV和ESV)。影像线性放大1.6倍,面积放大2.56倍。(2)左室收缩功能和重塑指标及计算:①EDV、ESV、每搏量(SV)、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CO)。②左室短/长轴比(D/L)和圆球容积指数(LV sphericity index,LVSI),均反映左室形状。(3)左室节段运动异常(RWMA)范围的测定及其程度的划分和记分。上述方法均按参考文献[3]进行。
三、统计学方法
左室重塑和心功能各指标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RWMA范围、程度记分及其乘积的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Wilcoxon法)。
结 果
一、AMI早期冠脉再通与否对左室大小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前、侧壁和下、后壁MI未通组与正常组相比,左室舒张末压(LVEDP)、EDV、ESV均显著增加(P值分别<0.05~0.001),LVEF均显著降低(P值均<0.001),SV和CO均无显著变化;其中,EDV、ESV增加和LVEF降低在前、侧壁比下、后壁MI更显著(P值分别<0.05~0.001)。前、侧壁和下、后壁MI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LVEDP、EDV和ESV均显著为低(P值分别<0.05~0.001),LVEF均显著为高(P值<0.001和0.05);其中,EDV、ESV和LVEF在再通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且LVEDP和EDV与正常组相比差异也均无显著性,见表2。
表1 各组一般临床资料(例数)
组别 例数 再灌注治疗 RWMA 冠状动脉病变 推测IRCA IRCA TIMI灌注
UK r-tPA PTCA 未做 有 无 单支 双支 三支 前降支 回旋支 右冠脉 0 Ⅰ Ⅱ Ⅲ
正常组 25 - - - - 0 25 0 0 0 - - - - - - -
前、侧壁MI
未通组 20 12 0 0 8 20 0 18 2 0 20 0 0 7 1 4 8
再通组 21 15 5 1 0 16 5 19 2 0 21 0 0 0 0 2 18
下、后壁MI
未通组 20 13 0 0 7 20 0 18 2 0 0 4 16 10 2 5 3
再通组 20 8 9 3 0 18 2 10 8 2 0 1 19 2 1 1 16
注:RWMA:室壁节段运动异常;IRCA:梗塞相关冠状动脉;UK:尿激酶;r-tPA: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TCA: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TIMI:心肌梗塞溶栓试验;MI:心肌梗塞;表内-表示未做
表2 各组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心率
(次/分) 左心室收缩压
(mmHg) 左室舒张末压
(mmHg) 左室舒张末
容积(ml) 左室收缩末
容积(ml) 每搏量
(ml) 射血分数
(%) 心输出量
(L/min)
正常组 25 73.0±
10.8 124.1±
16.3 11.8±
4.4 118.7±
13.9 28.2±
6.9 90.5±
9.7 76.5±
3.9 6.6±
1.3
前、侧壁MI
未通组 20 75.0±
10.4 121.0±
19.4 17.8±
5.3** 154.5±
24.0*** 73.8±
25.5*** 80.8±
17.7 52.9±
10.5*** 6.0±
1.3
再通组 21 73.1±
6.6 125.1±
15.1 13.7±
6.0△ 120.9±
17.5△△△ 39.8±
10.8*△△△ 81.1±
15.8 67.0±
8.3**△△△ 5.9±
1.3
下、后壁MI
未通组 20 72.1±
11.4 124.9±
18.5 16.0±
5.1* 141.3±
22.4**▲ 54.6±
13.6***▲▲▲ 86.7±
15.2 61.6±
6.5***▲▲▲ 6.1±
1.2
再通组 20 76.0±
10.3 133.6±
19.7 12.4±
4.3△ 120.9±
24.3△△ 38.3±
10.0*△△ 81.6±
17.5 68.1±
6.3***△ 6.1±
1.3
组间比较F值 0.516 1.412 4.929 12.590 31.997 1.893 31.430 0.900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P<0.01,***P<0.001;与同梗塞部位未通组相比,△P<0.05,△△P<0.01,△△△P<0.001 与前、侧壁MI未通组相比,▲P<0.05,▲▲P<0.01,▲▲▲P<0.001;MI:心肌梗塞;1 kPa=7.5 mmHg
表3 各组左室重塑指标的比较()
组 别 例数 左室舒张末长轴
(cm) 左室舒张末弧长
(cm) 左室舒张末短轴
(cm) ED-D/L
(%) ED-LVSI
(%)
正常组 25 9.2±0.5
21.7±1.0
5.6±0.4
60.6±5.5
29.8±5.7
前、侧壁MI
未通组 20 9.3±0.7 23.5±1.6*** 6.1±0.5*** 67.0±7.9** 38.2±8.1***
再通组 21 9.3±0.8 22.5±1.7 5.6±0.4△△△ 60.2±6.0△△ 28.9±6.2△△△
下、后壁MI
未通组 20 9.2±0.7 22.8±1.3* 6.1±0.4*** 66.2±6.4** 35.1±6.0*
再通组 20 8.9±0.8 21.5±1.9△ 5.7±0.4△ 64.7±5.6* 33.4±5.6
组间比较F值 1.629 6.416 8.468 5.616 7.710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P<0.01,***P<0.001;与同梗塞部位未通组相比,△P<0.05,△△P<0.01,△△△P<0.001 ED-D/L:左室舒张末短/长轴比;ED-LVSI:左室舒张末圆球容积指数;MI:心肌梗塞
表4 两组左室节段运动异常范围、程度及其乘积比较
组别 例
数 RWMA范围 程度记分 范围×程度记分
中位数 范围 中位数 范围 中位数 范围
前、侧壁MI
未通组 20 37.2
27.9~52.7 3
1~4
109.9
29.2~210.9
再通组 21 24.6* 0~42.2 1* 0~4 26.2* 0~168.6
下、后壁MI
未通组 20 26.8▲
13.2~47.8 2#
1~3
53.6#
14.1~143.4
再通组 20 16.6△ 0~54.0 1* 0~3 21.2* 0~108.0
注:与同梗塞部位未通组相比,△P<0.05,*P<0.001;与前、侧壁心肌梗塞未通组相比,▲P<0.05,#P<0.001;MI:心肌梗塞
二、AMI早期冠脉再通与否对左室重塑的影响
前、侧壁和下、后壁MI未通组与正常组相比,EDL均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而EDC、EDV、EDD、舒张末D/L(ED-D/L)和LVSI(ED-LVSI)均显著增加(P值分别<0.05~0.001),故均有左室重塑。前、侧壁和下、后壁MI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EDV、EDD均显著为小(P值分别<0.05~0.001),EDC仅在下、后壁MI组、而ED-D/L和ED-LVSI仅在前、侧壁MI组显著减小(P值分别<0.05~0.001);而且,再通两组与正常组相比,EDV、EDC、EDD和ED-LVSI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仅ED-D/L在下、后壁MI组增加仍显著(P<0.05)。提示MI再通两组均无明显左室重塑,仅下、后壁MI组左室形状偏圆。
正常人(A);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冠状动脉(冠脉)未通的前、侧壁和下、后壁AMI(B和C)和AMI早期冠脉再通的前、侧壁和下、后壁AMI (D和E)的实际左室描迹图;B和C显示已有左室重塑(EDC、EDV增加和形状变圆)伴收缩功能降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而D和E则有效地防止了左室重塑并保护了左室收缩功能
三、AMI早期冠脉再通与否对左室RWMA的范围、程度的影响
前、侧壁和下、后壁MI未通组,RWMA的范围、程度记分及其乘积在前者均比后者显著为大(P值分别<0.05~0.001);而前、侧壁和下、后壁MI的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RWMA的范围、程度记分及其乘积均显著为小(P值分别<0.05~0.001),这三项指标在MI再通两组间差异已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提示MI再通两组的RWMA范围显著缩小,其节段收缩功能亦显著增加,且在前、侧壁比下、后壁MI更为明显。
讨 论
一、AMI早期冠脉再通与否对左室大小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AMI早期冠脉未通,前、侧壁和下、后壁MI患者其恢复期均有左室扩大,EDV增加了19%~30%,收缩功能(LVEF)明显降低,SV和CO无变化,与我们报道AMI早期左室无扩大(EDV正常),而LVEF、SV和CO均降低不同,这是由于发生了左室重塑的结果[3]。AMI左室重塑实际上是Frank-Starling机制作用,使已降低的SV渐恢复的代偿过程,结果产生左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降低,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AMI早期冠脉未通,ESV也增加94%~162%,这与我们曾报道的结果一致[3,5],也是影响AMI预后的独立因素[6]。此外,EDV、ESV增加和LVEF降低在前、侧壁比下、后壁MI更显著,提示心脏扩大和心功能损害在前、侧壁MI患者更明显。
重要的是,本研究结果还显示AMI患者早期冠脉再通,其恢复期均无左室扩大(EDV正常),ESV平均少增加16.3~34.0 ml,收缩功能明显恢复,LVEF平均少降低6.5%~14.2%,且EDV、ESV和LVEF在MI两再通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因而,防止了左室扩大和重塑,保护了左室收缩功能,尤其在前、侧壁MI患者更明显。这与国外报道的结果完全相符[7~9],对于改善AMI患者的近、远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AMI早期冠脉再通与否对左室重塑的影响
AMI左室重塑与临床产生心脏破裂、室壁瘤形成、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有关[4]。本结果显示AMI早期冠脉未通,前、侧壁和下、后壁MI均发生了左室重塑,即EDC、EDV增加和左室形状变圆。因此,下、后壁MI也可发生左室重塑,这一点文献报道很少,可能是由于下、后壁MI本身较前、侧壁MI面积小、MI区扩展少和预后较好有关[3,4,10]。此外,左室形状变圆也是AMI左室重塑的特征之一,新近有临床研究支持这一观点[11]。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显示AMI早期冠脉再通能防止上述左室重塑,其机制除挽救缺血心肌、缩小MI面积外,还与冠脉再通本身能防止左室重塑有关[12]。当然,本结果的下、后壁MI再通组的左室形状仍偏圆,可能是EDL偏短,使左室形状相对偏圆的结果。
三、AMI冠脉早期再通与否对左室RWMA范围及其功能的影响
本结果显示AMI早期冠脉未通,反映MI面积的RWMA的范围中位数在前、侧壁和下、后壁MI组分别为37%和27%,其程度记分中位数分别为3和2,前者比后者更大、更重,与我们曾报道的结果一致[3];而早期冠脉再通,则使RWMA的范围中位数缩小10%~13%,在程度记分上中位数减少1~2分,而且这两项指标在前、侧壁和下、后壁MI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这是冠脉早期再通能防止左室重塑和扩大,是保护心功能的基础,也是前、侧壁MI在溶栓治疗中得益更多的原因。
因此,AMI早期冠脉未再通,在其恢复期均有左室重塑,即EDC、EDV增加和左室形状变圆伴收缩功能降低;而早期冠脉再通则能防止左室重塑和扩大,保护其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且在前、侧壁比下、后壁MI更明显。
下一篇:血液净化在神经源性肺水肿中的应用
热门论文
-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在通对左室重塑和收
-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
-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
- 双血管急性闭塞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冠状动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
-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分析
-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护理
- 心肌超声造影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 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与冠脉造
- 急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90例护理的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
- 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 急诊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