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内科医护人员培训体会

发布时间:2023-12-11 19:53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医护人员培训的效果。方法分析本院内科医护人员40例的临床资料,给予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结果培训后医护人员知识考核结果和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可提高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干休所院前急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王春丽,温蓉蓉,何秀娟


  [关键词]内科;医护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8(c)-0163-02


  为更好地完成对老干部院前急救工作,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充分地利用军医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军队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和轮训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1-2]。进行内科医护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干休所内科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急诊救治知识、服务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动干部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3-4]。现将本院内科医护人员培训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4月内科医护人员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31.6±5.0)岁;学历:中专10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22例;内科医护人员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心理特点老年肺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过分担心,在心理上呈现不同样式的变化,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质量。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反复迁延,增加了治疗的不可预期性,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又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治疗。患者心理上的各种变化,加上病情进展期间内分泌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患者年龄较大,很少与社会交流,害怕周围人群的歧视,接触面相对变窄,在心理上出现较大落差,无法适应,一旦与家人关系不融洽,很可能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较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出现抑郁症。


  1.2.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体位护理: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还可适当摇高膝下支架,床尾放置一个软枕头,垫在患者的足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资料显示,采取半卧位不仅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定期翻身和叩背,且可以降低误吸和反流,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吸痰护理:通过多年护理经验总结一套排痰程序,主要包括雾化吸入药物、变换患者体位、翻身叩背、应用震痰机进行排痰。注意进食后30min内不能吸痰,防止造成误吸。掌握正确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操作,既要做到有效吸痰,又要减少吸痰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1.2.3高血压患者护理主要是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按照国际标准每日摄盐量≤6g,遵医嘱服药,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鼓励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优质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漫步走、打太极拳,根据自身条件决定运动的量和次数。


  1.3观察指标


  1.3.1医护人员知识考核情况主要是对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基本知识、患者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


  1.3.2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参照“院前急救知识综合评价量表”对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前后的院前急救知识、院前急救态度、院前急救行为、院前急救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干休所的老干部是主要的病例来源,由于老干部是个特殊的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医患沟通尤为重要[5-6]。干休所接诊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处于高发,多是内科急诊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脑血栓等,针对这类患者院前急救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而且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院前急救是一项长期的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整体责任包干制,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找寻院前急救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明确医护工作职责,改善医疗服务,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老干部患者提供安全、满意、优质的医疗服务。院前急救的目的是要求医护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治愈患者的内科疾病,消除或缓解患者心脑血管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生存率。院前急救过程中还会出现风险事件,在接待和抢救患者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问题[7-8]。抢救时老年患者往往对于抢救环境不是十分了解,通过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快速进入抢救状态和做好角色转换准备,尽可能安排良好的抢救环境,保持患者稳定的情绪,医护人员还要自我介绍和安慰患者,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沟通[9-10]。笔者通过分析本院内科医护人员40例的临床资料,主要是以急救环节为突破口的急诊流程再造,制订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急救流程,在充分做好人员、物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合理分工,各组密切配合,工作重点明确,相互衔接和补充,迅速救护患者,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达到接到现场呼叫电话到医院医疗人员出车时间为5min内,从患者进入急救车到完成伤情评估、分类5min内完成,从分类编号结束到患者分流完成5min内完成的标准,结果表明,培训后医护人员知识考核结果和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


  综上所述,加强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可以提高医护人员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干休所院前急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本文来自《内科》杂志

上一篇:现代人谨防“情绪胃肠病”

下一篇: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