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发布时间:2015-07-09 10:25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作者:程智慧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关键词】  静脉炎;预防;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后引起的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24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ⅰ度16例,ⅱ度6例,ⅲ度2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3~82岁,平均44岁。24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23例治愈,1例死于原发病。

    2预防

    2.1静脉的选择

      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 h后应更换至上肢,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应从远端向近端,避开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2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

      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 min用湿毛巾热敷穿刺部位及穿刺部位近心端,或者在穿刺前5 min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也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8 ℃ 左右,输入恒温的甘露醇可使血管受热后管腔增大,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加快,同时也可预防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1]。

    2.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静脉穿刺的整个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每周更换1次。一次性棉签在有效期内使用,打开棉签时开口不宜过大,能取出即可,开包后应在短期内使用,避免使用开包时间过长的棉签。外周静脉留置套管时,在穿刺前应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禁止使用有破损及过期的留置针。穿刺时要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穿刺完毕用透明胶布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和及早发现静脉炎。留置针在无静脉炎发生时,5 d作为常规留置。每2 d更换1次留置针敷贴,进针处用安尔碘擦拭消毒,如敷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及时更换,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 min。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既能使患者感觉舒适,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2]。 

    3护理

    静脉炎多是由于选择静脉血管不当、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导致局部静脉的感染。对静脉炎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消失,弹性恢复方可使用。②采用红外线灯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20~30 min,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红外线照射后,使血管扩张,从而加速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消散而消炎。③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疗效较好,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每日更换1次,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或者用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每3~4 h敷1次,并将患肢抬高,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15~20 min,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3]。④如遇液体外渗引起局部肿胀时,可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再用冷开水冲洗,切成厚度为0.2~0.3 cm片状,贴在液体外渗的肿胀部位,贴时范围稍大于肿胀区域,并用纱布包裹后胶布固定,每隔2 h更换1次,直到肿胀消退[4]。

【参考文献】
  [1] 陈彩片,刘肖.深静脉置管预防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5):342.

[2] 王春霞,杜会霞.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5):108. 

[3] 张银珠.紫外线照射配合鲜芦荟汁局部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交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8):2134.

[4] 周学军,赵欣亮,荆蕾蕾.马铃薯贴敷治疗静脉炎致过敏反应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133.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上一篇:地震致多发伤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13例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