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专业一体化平台在急性中风风痰瘀阻证中
循证医学发现“卒中单元”模式是治疗急性中风最有效的方法[1],将中医治疗技术及方药融入其中,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平台,是否疗效更优,成为研究的热点。2011年2月—2012年3月对60例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模式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组和卒中单元模式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年龄(67.93±11.93)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对照组年龄(72.60±9.94)岁,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年龄经t检验,性别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
1.2.2 中医诊断、疾病分期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3]。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意识不清,言语謇涩或者失语,口舌偏斜。次症:头痛,头晕,瞳神改变,目偏不瞬,饮水呛咳,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在病发前多存在诱发因素,常出现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也可确诊。
疾病分期标准,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风痰瘀阻证,主症: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偏斜,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疾病分期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中风病患者;年龄≥30岁且≤85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5分且≤22分。
1.3.2 排除标准 接受溶栓治疗者;存在意识障碍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障碍或严重痴呆;有卒中病史且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观察测评者;入院时伴重症感染或上消化道出血者。
1.4 治疗方案
1.4.1 卒中单元对照组 一般处理[2]:吸氧与呼吸支持,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营养支持。特异性治疗[2]:改善脑血循环(溶栓、抗血小板、降纤、扩容),神经保护。康复治疗:早期床边康复,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室训练。心理治疗:常规心理咨询,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出院后门诊及社区多次进行饮食、情志、生活起居等健康教育。
1.4.2 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组 对照组卒中单元基础上,配合中药、针灸、推拿。
中风通络合剂:天麻10 g,胆星6 g,干地龙15 g,橘红6 g,僵蚕10 g,石菖蒲8 g,钩藤(后入)10 g,郁金10 g,法半夏10 g,赤芍10 g。头痛目胀加石决明(先煎)30 g,杭菊10 g;口角歪斜明显,流涎,加炙全蝎5 g;便秘,加生大黄(后入)10 g,炒蒌仁15 g。每日一剂,机煎取汁400 mL,分装2袋,早晚各1袋,口服。
益脑通络针刺法:主穴百会,四神聪,风池;辅穴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外金津玉液;随症加减。针灸由同一医师进行,确保操作的统一性。
推拿: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情志疗法:依据五行学说,采用情志疗法,改善患者心情,促进病情恢复。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1.5 疗效评价标准
1.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进行评估。
1.5.2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14天采用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5]指数进行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因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在进行统计时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来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治疗前治疗组NIHSS评分为(7.33±3.06)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6.33±1.71)分,经
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治疗组为(5.73±3.16)分,对照组为(5.70±2.10)分,经Wilcoxon检验,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较前好转。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第14天时,治疗组NIHSS评分为(3.53±2.43)分,对照组(4.39±2.60)分。和治疗第7天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较前好转。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2.2 治疗前后BI指数 治疗前治疗组BI指数为(31.50±13.00),对照组为(35.17±15.23)。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时,治疗组BI指数为(46.17±16.49),对照组为(43.33±18.5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治疗组BI指数为(68.67±21.29),对照组为(57.14±24.47)。与治疗第7天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中国新的死因顺位,卒中(136.64/10万)首次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死因[6]。幸存者中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占40%[1]。因此,人们努力寻找治疗中风病的最佳方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由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医师、语言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7],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个体化综合处理,可获得最佳疗效。
祖国医学在中风病认识
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理念和技术,其中传统的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及情志疗法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大量的文献报道也支持这样的观念[8]。
本课题分别以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及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这3个时段的NIHSS卒中评分、BI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运用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治疗中风患者,在急性期时可以取得较卒中单元模式更好的疗效;与卒中单元模式相比,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提高患者的BI指数,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能取得更明显的疗效。
建立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平台治疗中风病,优势明显。未来希望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多种证型的研究,进一步论证多专业综合一体化平台的疗效,为中风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作汉,陈光辉,王岚.脑血管病热点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521.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7-150.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