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课程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2 09:59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检验人才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的医学检验课程存在着偏离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三个角度出发,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求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1.1 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 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3.1 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 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应坚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定期邀请检验专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毕业生工作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课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葛会美 来源:科教导刊 201521

上一篇:法治背景下医学检验的规范化

下一篇:加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