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放射医学检查中射线防护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X线的发现及在医学的应用,给人类对疾病的诊断带来很大的方便,放射医学常用的X射线检查有X射线摄片、透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tomography,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ngraphy,DSA)检查或治疗等应用越来越普遍,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穿透人体的X射线会产生感光效应和光密度效应,它们对X射线检查的成像很有意义,另外还会产生生物学效应,为此,如果人体接受大剂量的X射线后会引起机体组织发生辐射损害,例如基因的变异以及癌变等。在放射医学检查中要尽量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不仅要注重对患者的健康保护,同时医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加强防护意识。正确认识放射医学检查中射线防护对于降低人体接受X射线照射的重要性,进而降低受检者和医务工作者X射线辐射危害,让X射线检查更好的造福人类。
【关键词】:放射医学检查;X射线;辐射危害;防护
放射医学检查中X射线检查如X射线摄片、透视、DSA检查或治疗、CT等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不断的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同。放射技术的应用有其特殊性。虽然随着X射线检查设备日益先进,但是X射线放射技术的应用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也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随着X射线检查应用的广泛,使得人类接受到的X射线剂量越来越多,有研究认为放射医学检查的年有效剂量占人体接受射线年总剂量的95%以上[1]。正确认识X射线辐射剂量在放射医学应用中的危害和如何更好的进行防护,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1、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
机体受到X射线照射后会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其中随着X射线的照射剂量的增大,对人体的生物损害作用也就越来越多大。如果机体是敏感体质的人群,那么就更容易受到损伤和影响。随着X射线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引起的X射线电离辐射损伤现已成为一个医学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放射医学检查中X射线辐射剂量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除了增加癌症的风险外,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表现还有其他几个个方面:神经系统的脑脊髓细胞受损,接受特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会引起脑型放射病;内分泌功能前期增强后期降低;性腺功能降低,精子和卵子数量质量降低;造血系统会出现三系降低,大剂量效应会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免疫系统降低;消化系统的症状出现最早,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死亡;其他系统的变化:皮肤干燥和溃疡、内障、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食道癌等。由于X射线辐射可以引起人体全身多器官组织的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放射医学检查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X射线防护工作,把辐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2受检者的射线防护
对于受检者的防护应特别重视,特别是病情严重患者机体本身的耐受能力和抵抗力就下降。在进行此项检查前,要查看下该病人之前的一些检查材料,避免不必要的额外的X射线检查,进而减少患者接受X射线的辐射。对于妊娠妇女和即将要妊娠的妇女要尽量避免采用X射线检查腹部和骨盆,除非在临床上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进行x线的诊断检查外。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必须进行相关的屏蔽防护,特别要注意保护性腺、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儿及儿童骨骺等辐射敏感部位。患者的陪同人员应在检查室外等候,不得在无屏蔽情况下进人检查室。
3放射科医务工作人员的防护
放射科医务工作者需要经常性的接触到射线的照射,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接受到的射线剂量要多些,故对于X射线防护,放射科医务工作者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减少射线照射时间,这里主要有两方面,一个就是除了工作需要,一般要尽量避免在检查室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对于放射仪器的操作、使用要熟练迅速,基本功要扎实,进而可以减少接受射线照射的时间。检查室布局设置要合理,尽量拉大人体与照射源之间的距离,即进行距离防护。随着离放射源的距离增大,人体接受到射线照射的剂量而减小。摄影时,采用铅屏风,避开射线照射进行隔室摄片。对于婴幼儿和危重病患者摄片时需要在机器旁时,医务工作者应当穿铅橡胶防护;坚持个人剂量监测,使受照剂量控制在规定的剂量限值以内。放射科医务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自身实际接收照射剂量,一般通过佩带X射线个人剂量胶片或热释光剂量计;对于放射科妊娠女性工作人员,应调离工作岗位或从事不接触X射线的其他工作,避免对胎儿和大人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
总之,在放射医学检查的工作中,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认真工作态度,加强对检查中射线的防护意识,同时要加强射线防护工作的宣传和实施,以便使受检者和自己减少X射线辐射。放射科医务工作者更要安全合理的使用放射医学检查设备,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地依据,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健康和幸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来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上一篇: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