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的价值体现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通常发生于四肢长管状骨的骨端,很少发生于脊柱,颈胸腰椎发病率为2.9%,骶椎发病率为2.5%。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分析将对该病的治疗产生直接影响,有鉴于此,本文选取42例骶骨骨巨细胞瘤(GC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患处的影像学特征,现将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42例骶骨骨巨细胞瘤(GCT)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18例,年龄11~53岁,平均37.3岁,病史0.5~6年,平均1年,临床症状:(1)疼痛患者36例;(2)局部包块患者32例;(3)不存在明显症状患者4例,后接受摄片分析确认。全部研究对象均接受X线、CT以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骶骨GCT患者。
1.2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检查:以患侧骶尾椎为目标对象,对其正侧位予以常规摄片和检查,不仅包括双侧骶髂关节,同时还涉及髂骨[1]。
CT扫描: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扫描机的帮助下,予以常规扫描。在确定对比剂时,为保证效果决定选用优维显,对浓度予以严格控制,一般取300 mg/ml,剂量控制在100 ml,流率控制在4 ml/s[2]。接受不同方向的同性扫描,以此为基础,有效利用标准重组以及滤过算法予以相应的计算。先以骶尾椎为目标对象,平扫其横断面,再行增强扫描。基于扫描横断图像展开深入分析,主要包括:(1)常规冠状面的重组分析;(2)常规矢状面的重组分析;(3)常规横断面的重组分析;(4)骨窗重组分析;(5)软组织窗重组分析等。
MRI扫描:在GE Signa1.5T超导型MR扫描仪的帮助下,合理利用(FSE)T1WI、T2WI以及STIR序列展开相关扫描操作。予以MRI增强扫描过程中,选择钆喷替酸葡甲胺用作对比剂,浓度控制在0.5 mol/L,与此同时,对剂量和注射流率进行严格控制,分别为0.2 ml/kg、3 ml/s。
2 结果
2.1 X线片表现
42例中,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的患者发现36例,其中“轻度+中度”两种类型的膨胀扩张发现22例,另外,显著扩张发现14例(图1-3);溶骨性破坏发现30例(图2);骨包壳不完整共计28例,全部可见骨皮质变薄,甚至表现为破坏以及中断,有损骶髂关节和髂骨共计10例。
图1 以骶骨为中心一巨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
2.2 CT表现
36例呈现出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的患者,其骨壁可见局部变薄症状,异常骨皮质不仅有残缺,甚至存在局部硬化;溶骨性破坏共发现30例,其中骨包壳外观有缺失共28例,损害骶髂关节(包括髂骨)共32例。经由CT平扫,共发现24例软组织肿块,紧接着予以增强扫描,共发现32例软组织肿块,其中巨大且呈囊实性的软组织肿块共计24例。
图2 骶骨偏左侧膨胀性破坏
图3 骶骨偏左侧膨胀性骨质破坏
2.3 MRI表现
MRI表现为骨质破坏的一共发现20例,损害骶髂关节(包括髂骨)共发现22例。假若为骨质破坏,那么其在SET1WI上将对应着等低信号,而在T2WI上则对应着等高信号。软组织肿块共发现32例,其中巨大且呈囊实性的软组织肿块共发现24例,其内提示有液平面共计20例,病灶附近提示两种形态的水肿,一种称之为软组织水肿,另一种称之为骨髓水肿。如果是前者,其实性部分在T1WI上对应着等低信号,而在T2WI上则对应着等高信号;其囊性部分在T1WI上对应着等低信号,而在T2WI上则对应着等高信号。
3 讨论
3.1 影像学比较
X线表现:由于骶骨周边骨结构以及盆腔内脏器存在一定重叠,因而X线摄片有时难以清晰提示骶骨GCT的某些细微结构,在软组织肿块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本研究中,CT提示32例骶髂关节以及髂骨存在不同程度损伤,X平片只确认10例。因而对骨髓内受损情况进行检测时,X线平片一般情况下难以予以精准提示,另外,在检测病灶内部及其周边骨质破坏信息时也面临与之类似的问题[6]。
CT表现:骶骨GCT典型代表征象包括三种,一是膨胀性骨质破坏,二是溶骨性骨质破坏,三是偏心性骨质破坏。肿瘤边缘骨受损以及发生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将无法保持完整,且存在局部硬化问题,生成所谓的骨包壳,通常多见于良性骨肿瘤[7]。本研究中,36例表现为囊样膨胀性骨质受损,骨包壳共计28例,符合文献报道。骶骨GCT病灶提示有侵袭性生长特点,骨质破坏所涵盖的范围较大,往往会对多个椎体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累及椎管或者神经。本研究中,32例患者的骶髂关节以及髂骨遭受侵害,提示肿瘤的恶性可能存在潜伏特征,不可掉以轻心。以上诸多表现,均提示CT具有更佳效果,X线平片无论在对病灶内的观察方面,又或者在病灶边缘的观察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
MRI表现:骶骨GCT MRI检查在特征性表现上不尽人意。当T1WI、T2WI对应着中等信号时,则提示其属于肿瘤实质部分,当T1WI对应着等低信号时,同时而T2WI对应着等高信号区时,则提示其属于出血、囊变或者坏死等一系列不良问题。
3.2 鉴别诊断
考虑到骶骨GCT一般不具有长管状骨GCT所表现出出的常规影像学特征,所以,应和如下疾病进行有效区分:(1)骶骨脊索瘤,多发生在50~60岁的高龄人群,较大几率发生在骶骨中线,通常提示为中心性骨质受损,有的为边界模糊,有的为肿块中可见明显的点状钙化,还有的呈现出轻度的骨膨胀扩张,不存在代表性的泡沫样变化[11]。非重度的膨胀性骨破坏和骨髓腔内一定程度浸润的同时出现,是该病的一种典型影像学特点。其骶骨GCT普遍位于骶骨上部,且绝大部分偏向一侧,存在重度骨膨胀扩张问题,部分损害骶髂关节,严重情况下甚至累及髂骨[12]。(2)溶骨性骶骨转移瘤,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患者可能存
在原发肿瘤病史,不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疼痛,同时还具有病情发展较快的特点[13]。大多属于多发性溶骨性损伤,能够对若干个椎体形成损害,一般不会发生巨大软组织肿块。(3)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发生在低龄人群,通常不会损害骨骺[14]。绝大部分属于囊性病变,病灶附近可见硬化边、骨化以及钙化等问题,甚至能够观察到液-液平面,上述表现为该病变的典型特征[15-16]。除此之外,骶骨GCT患者往往伴有较大几率患有动脉瘤样骨囊肿。对骶骨GCT影像学一般的典型表现予以总结发现,其特征有三大类,一是偏心性骨质破坏,二是溶骨性骨质破坏,三是膨胀性骨质破坏,同时均有可能伴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在肿块中可以发现囊变,病变不仅有可能危及骶髂关节,同时有几率危及髂骨,待进行增强检查时,则提示病变实性区域有显著变化,而囊性区域则普遍不变。
参考文献
[1]刘健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综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6(5):840-841.
[2]白锡光.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3):94.
[3]刘健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综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5):99.
[4]张勇,贾敏,江蓉星.股骨外髁骨巨细胞瘤误诊1例报告[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2):91-92.
[5]朱春晖.增强扫描CT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8(23):147-148.
[6]曹仲清,曾光,丁诤.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及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3,12(6):7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