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中临床意义的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诊断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院后第1天的PCT、CRP、WBC、N的检测进行比较;评价上述4个血清指标诊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灵敏度,并将采取APACHE Ⅱ评分机制对感染组治疗第1、8天进行评分。结果:(1)两组第1天的血清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清PCT、CRP、WBC、N诊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CT的灵敏度最高,WBC的特异度最高。(3)感染组第1、8天的PCT值与APACHE Ⅱ评分值相关分析显示PCT与APACHE Ⅱ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902,P<0.05)。结论: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PCT可作为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规检测指标,监测动态的血清PCT水平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关键词】 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 降钙素原; 疗效监测; 预后
下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伴随着极高的死亡率[1]。本研究通过测定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炎症介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水平,并进行APACHE Ⅱ评分,分析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对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感染组,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72~97岁。选同期本院门诊体检健康老年人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70~9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出现咳嗽、咳黄痰或白色黏稠状痰液等症状,肺部出现湿啰音,并伴有发热,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等。(2)自愿参与试验提供新鲜痰液和血液的患者。(3)性别不限。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检测感染组第1、8天的空腹血清PCT、CRP、WBC、N的水平;对照组第1天空腹血清PCT、CRP、WBC、N的水平。通过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检测PCT和CRP,WBC及N检测由血细胞自动计数仪进行测定。以血清PCT>0.5 ng/mL,CRP>3 mg/L,WBC>10×109/L,N>70%分别为阳性标准。APACHE Ⅱ评分系统计算分值以急性生理学变量分值、年龄因素分值和慢性健康状况分值的总和为APACHE Ⅱ分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Spearman积差相关分析指标间相关性,指标间灵敏度与特异性比较均采用配对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第1天血清指标的比较 感染组第1天PCT、CRP、WBC、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血清指标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PCT、CRP、WBC、N检测结果判断为为阳性和阴性。通过灵敏度和特异度计算公式计算出PCT、CRP、WBC、N的灵敏度分别为86.7%、83.3%、66.70%、55.3%;特异度分别为88.3%、46.7%、95.0%、75.0%。以上4个指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PCT的灵敏度最高,WBC的特异度最高,行配对 字2检验可得PCT特异度比CRP及N高(P<0.01),与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灵敏度比WBC及N高(P<0.01),与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感染组不同时间PCT与APACHE Ⅱ评分比较 感染组第1、8天PCT、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感染组不同时间PCT与APACHE Ⅱ评分相关性分析 感染组第1、第8天的PCT和APACHE Ⅱ评分进行Spearma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T与APACHE Ⅱ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902,P<0.05)。
3 讨论
临床上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存在多种评分系统,常用的指标有APACHE Ⅱ,其与预后紧密联系,该指标分数越高表明疾病病情越严重,并且预后程度越差。APACHE Ⅱ具有多种功能,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预测病情严重程度、控制组件可比性、了解某些物质对病情的影响、选择救治方法、挑选手术时机等等[2]。孙师元[2]研究发现如果APACHE Ⅱ分值大于等于20分,则死亡危险度显著增高。迄今为止研究发现最佳的诊断感染的生物学方法是PCT,当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可以明显观测到其水平升高。有研究发现单独使用血清CRP检测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准确性差,无明确临床应用推广价值[3]。有实验表明PCT较CRP在临床上能更快速而又准确的明了肾移植术后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存在与否并为之提供了较好的诊断价值[4]。对于不能明确的糖尿病肺部感染,尤其在伴有其他部位感染同时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时,本方法可能比其他的指标更加准确、有效,且更为迅速[5]。
有研究显示按照PCT正常后停用抗生素和按照传统常规停用抗生素2种不同的停药标准,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6]。72 h的PCT变化率结合临床肺感染评分(CPIS)有助于早期预测疗效,为进一步调整抗菌药物方案提供依据[7]。有研究认为,对于肺部感染患儿,若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其血浆CRP下降明显者,考虑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而下降不明显者,则有可能是真菌感染[8]。有研究显示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革兰阳性细菌、抗酸杆菌、真菌感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微生物刺激诱导PCT释放的方式不同有关,同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9]。证实PCT浓度水平对于肺部细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着很好的价值[10]。多发伤血清PCT水平测定对多发伤所致ARDS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有较好的预警价值,当患者血清PCT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或有进行性增高的趋势,说明出现肺部感染的可能性增大[11]。
有研究表明,PCT和CRP均可以作为对ICU重症感染患者诊断与病情判断的检测指标,但血清中PCT浓度的变化不受非感染因素的影响,在特异性上较CRP敏感[12]。有研究说明以PCT指导下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可以减少抗生素使用和耐药情况,而不影响最终预后[13]。有报道血清PCT水平可以作为判断重症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将APACHEⅡ评分和PCT结合建立预后评价系统,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14]。
基于PCT检测相对于其他反映炎症反应的指
标所具有的优势,笔者通过收集患者PCT及其他相关检测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与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APACHE Ⅱ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PCT在诊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其他指标。入院第1、8天APACHE Ⅱ分值与血清PCT浓度正相关,这一结果使得下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PCT浓度的相关性得到证实。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向于多个生物标记物共同评价脓毒症的预后,APACHE Ⅱ评分与降钙素原和乳酸同时使用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预测的敏感性[1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患者进行血清PCT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位地判断,有利于指导抗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1]杨福堂,王淑云,吕培瑾,等.重症肺炎40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5):601-602.
[2]孙师元.APACHE Ⅱ评分系统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病情评估[J].河北医药,2003,5(2):342.
[3]陈凤佳,匡煜坤,陈海红,等.前降钙素、C-反应蛋白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的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3):422.
[4]王大明,朱滨,丁良才,等.降钙素原在肾移植术后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526.
[5]杨俊.血浆D-乳酸、前降钙素的联合测定在糖尿病并肺部感染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148.
[6]张艺,黄奋飞.26例肺部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指导下抗生素应用分析 [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6):412.
[7]石岩,徐英春,芮曦,等.系列测定血清降钙素原在指导肺部感染疗效评估中的作用[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3):194.
[8]陈飞.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检测鉴别肺部感染病原体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92.
[9]朱卫平,冯钢,刘春生,等.降钙素原在不同病原体菌肺部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1):57.
[10]邵良荣,邵杰.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J].检验医学,2012,27(12):1094.
[11]杨建中,吴天山,彭鹏,等.血清降钙素原在多发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中的预警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7B):2397.
[12]夏献颗,郭佐华,章伟,等.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ICU重症感染患者诊断与病情判断上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82-83.
[13]贺艳.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9-10.
[14]孙新帅.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23-24.
[15]赵俊泉.降钙素原与乳酸水平对脓毒血症风险分层级预后判断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