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兆的中医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中风先兆;中医;研究进展
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早期信号,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可归属于中风先兆的范畴。如果已有中风先兆的出现,但未经治疗,则约有1/3的患者在3~5年内有发生中风病的可能。因此,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祖国医学对中风病先兆证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在临床上更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近几年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风病先兆证乃中风病之轻证,与中风病有大致相同的病因病机,发病原因有“风、火、痰、气、瘀、虚”之说。但孰为中风先兆证发病过程的关键环节,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成华[1]认为中风先兆的发展、缓解与加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邪气痰浊、瘀血的轻重,若遇情志失调,劳逸过度,饮食不节等诱发因素刺激,机体的自我调节代偿机能紊乱,气血失调,痰浊瘀血乘机作祟,风邪内动而发中风先兆。孙建等[2]认为中风先兆病机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阴阳失调,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一是血瘀阻滞或痰瘀阻滞,气血失于流畅,筋脉失养,血瘀或痰瘀滞于脑窍而致病。邵氏[3]认为内风旋动为中风先兆发病的主要病机,瘀血痰浊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中风先兆的发病机制中,肝阳化风仅是内风起因的一个方面,而热毒化风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罗氏[4] 认为中风先兆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环境污染,有毒物质伤害人体,致脏腑气血亏虚;(2)运动减少,体肥多湿,湿聚成痰,或阻滞气机,气滞血瘀;(3)起居失调,情志失畅,阻滞气机,致气滞血瘀;(4)饮食膏粱厚味,痰热内生,血行迟缓,凝而为瘀;(5)年高久病,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致肾精亏虚,脉道滞涩而成瘀,瘀血痹阻脑脉则发中风先兆。路晟等[5]认为火、痰、瘀为中风先兆病机之本,脑络阻滞为病机之标,腑实壅塞为病机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比较统一的认为是由于脏腑气血虚损而致内生痰、火、风、瘀等实邪,病机可归纳为虚、火、痰、风,而又以虚为本病之关键。
2 诊断标准
现大多遵循1993年11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的诊断标准[6]。申春悌等[7]则以中风发生的1月前、1月内和24h内为时间界限将中风先兆分为远期先兆证、近期先兆证和前夕先兆证,并指出远期先兆证主要表现在记忆障碍、感觉异常、头面五官异常、动作异常,近期先兆证主要表现在反应迟钝、眩晕头昏、心烦易怒、急躁、构音不清、一过性失语,前夕先兆证主要表现在神志异常、头痛、呕吐痰涎和筋惕肉瞤。
3 治疗方法
3.1 辨证分型 杨东丽[8]将中风先兆分为脉络空虚,气血瘀阻;气虚血滞,肝阳上亢;痰浊中阻,风痰上扰;肝肾阴虚五个证型。总的治则:活血化瘀,养血通络,化痰熄风,补虚固本。张德明[9]将中风先兆分为三型论治: 肝肾阴虚,肝阳上扰型,治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气虚痰阻型治以益气化痰、健脾和胃;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熄风。唐可清等[10]将中风先兆辨证分为肝阳上亢、风痰内盛、肝肾阴虚三型,分别应用滋水清肝饮、涤痰汤、桑麻地黄汤加减治疗。刁丽梅等[11]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痰瘀互结型用导痰汤加减,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并加用肠溶阿司匹林,与单纯西药治疗组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3.2 主方加减 许多学者针对中风先兆发病过程中某一环节,采用以某一方法为主的相应防治措施。李彩勤[12]运用益气活血、熄风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证90例,治愈率87.78%,愈显率97.78%,总有效率100%。郭存琚[13]运用自拟活血息风汤治疗中风先兆69例,总有效率92.75%。董晓敏[14]根据“阴虚阳亢,痰瘀阻窍”的中医理论,自拟熄风通窍汤治疗中风先兆症40例,结果表明熄风通窍汤通过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提高脑动脉的供血能力,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干预中风先兆的病理发展。赖学威[15] 用自拟解毒通络汤治疗中风病先兆证30例,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加辛伐他汀片组对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付会增[16]将中风先兆辨证分为肝风内动型、痰阻脉络型、气血虚弱型、血瘀阻络型,治疗均以温胆祛瘀汤加减,效果显著。
3.3 中成药制剂 近年来中成药制剂在中风先兆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冯丽伟[17]等对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中风先兆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天丹通络胶囊能调控cd62p的表达,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和发展,起到预防脑中风的作用。陈永厚[18]用香丹注射液治疗中风先兆,并以红花注射液为对照,结果:验证组总有效率91.31%,高于对照组之60.78%。其他口服中成药如脉络通胶囊、脑血宁口服液、通心络胶囊等也已在临床推广应用,静脉制剂因其效捷价廉,副作用低,应用更为广泛,如脉络宁、葛根素、复方丹参、川芎嗪、血塞通等。
3.4 其他疗法 卢永屹[19]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加用传统针刺方法,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关元、气海、曲池、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委中、三阴交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提示针刺干预具有显著缓解中风先兆的作用,并可降低中风发病率。吴伟凡[20]用祛风醒脑针刺法治疗中风先兆,并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治疗中风先兆证,降低中风发生率,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et-1、cgrp、no等异常指标改善明显。
4 结语
目前,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积极地预防治疗该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研究、轻型化病例的研究,已逐步成为中风病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在防治中风先兆、预防中风病的发生上,显示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在临床上,应该遵循统一的诊断标准,使疗效评定标准化、规范化。大量研究表明,中风先兆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基础研究上,应开展以基因分子生物学为主,结合血压、血糖、血脂等多途径、多学科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机制,同时对中风先兆采取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疗,必将会提高对本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成华.中风先兆的防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6(3):241-242.
2 孙建,曹奕. 中风先兆证初探.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20(6):641-642.
3 尤可,孔立.邵念方教授从热毒论治中风病先兆证. 中国民间疗法,2007, 15(9):4-6.
4 程红. 罗陆一教授治疗中风先兆经验介绍.新中医,2008,40(5):14-15.
5 路晟,赵建国. 中风先兆发病机理的探讨.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87-288.
6 肖诗鹰.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
7 申春悌,王彩华.中风病先兆证的观察研究.江苏中医,1996,17(10): 50.
8 杨东丽.中风前兆的防治.中外健康文摘,2009,6(22):257-258.
9 张德明. 中风先兆证治浅析.光明中医,2009,24(6):1138-1139.
10 唐可清,田立. 中风先兆病理机制及证治特点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5:458.
11 刁丽梅,何乾超.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中医药信息,2008,25(1):54-55.
12 李彩勤. 益气活血熄风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证90例.河北中医,2009,31(1):42-43.
13 郭存琚. 活血熄风汤治疗中风先兆69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17-18.
14 董晓敏. 熄风通窍汤治疗中风先兆症临床研究.山东中医杂志,2007,26(6):376-378.
15 赖学威.“解毒通络汤”治疗中风病先兆证30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9,41(11): 22.
16 付会増. 温胆祛瘀治疗中风先兆症110例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0): 145.
17 冯丽伟. 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中风先兆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7-18.
18 陈永厚. 香丹注射液治疗中风先兆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645-646.
19 卢永屹. 针刺干预中风先兆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10-11.
20 吴伟凡. 针刺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研究.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1):12-13.
下一篇:中药饮片库存的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