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14:47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性欲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12 嵇冰,艾宗耀,杨春华,等.归脾汤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46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2):36.

  13 刘翠峰.归脾汤抗疲劳作用的临床观察.光明中医,2002,5:34-35.

上一篇:妇科千金片治疗产后恶露不净疗效分析

下一篇:补肾健脾汤治疗特发性少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