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空间的单边指令修复分析
摘要:指令,通常具有微妙的权势倾斜,这种倾斜通常与语境有关,不可测知。在多数情况下,说话人会进行自我监控并倾向于自我修复,而这种拒绝他人修复的心理则会使一些受话人的反馈被忽略,微妙的权势倾斜迫使受话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语境来对对方的请求进行修订。
论文关键词:修订,经验,心理空间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奥斯汀提出的以言行事分类作了修订调整,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他将“要求”归于指令类,但其并没有在研究在什么前提条件下才能达到以言行事的效果,更未在句法上加以辨别和阐释,之后哈贝马斯认为,以言行事行为有典型的句型,即“我+动词+你+句子”,例如,“我允诺你我明天会来。” 但对于一个指令来说,其本身的言语特征使其的主语可能被省略,省力原则使受事者的指称(你)被同时省略,多数情况下,我们使用“动词+指称”的句型,比如“拉窗帘”“关灯”“到龙鳞路”,在特定且充分的语境的协助下,动词可能被忽略,指称词成为“要求”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2.1 单边指令的特点
Clark (1986)指出指称在文本和即时对话中的不同,在其的理论当中,文本中指称的特点包含了了说话者满意于自己所提出的文本指称信息并且这个过程是是由说话人一人控制,而对于即时对话系统来说语言毫无疑问是易于消散且不可追踪的。但是,对于一个单边要求,在说话人有意或无意中关闭了自我监控系统之后,它就无可厚非的既有了文本信息中说话者的独断也包含了即时对话容易消散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施事者出现失误且没有充足的条件进行监控,言语上的修复活动就很难进行,受事者信息的正确提取几乎不可能,但是,依靠充足的经验,受试者却依然可以克服困难完成施事者的指令。
2.2 对话监控条件
一些研究表明非言语信息在语言的相互理解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1)面部监控: Clark指出面对面的交流使指令发出者更容易捕捉到受话者的肢体语言,从而使交流更加有效。2)反馈: 受事者的反馈是说话人得以获取有效信息来对对话过程进行监控的主要来源。通过受话者的反馈,说话人调整说话方式,改变信息含量,来达到使受话者理解并接受其含义的目的。反馈的缺失,对于受话人的监控就无从着手。3)省力原则:在双边对话中,由于说话者更倾向于进行主动的自我修复,为了避免被动修复,说话者倾向于使合作原则最小化来进行言语活动。合作原则的最小化意味着说话者使用不标准的甚至是在当前语境下不合适的名词性短语来促进受话人的理解从而使被动性降到最低。
2.3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是我们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的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空间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并随着个人思想和所处语境的改变而变化,其主要被用于模拟思想和语言之间相互的动态映射。Fauconnier在Mental Space一书中讨论了指称的隐晦性和透明性,指称的特指与否对其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对于非特指指称用语, Fauconnier更强调了角色(role)的赋值(values)作用. 如“这食物越来越差”一句中,“食物”这一指称不仅可能作为特指来指称橱柜里那些正在腐烂变质的物体也可能被理解为非特指用来抱怨这周变得糟糕的伙食。
二.实例分析
本研究以作者在随机抽取的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为受试对象,选择洛阳“龙鳞路”为目的信息,非真实存在的“农林路”为干扰信息。笔者以乘客身份来进行指令类话语的施事行为,当笔者作为乘客对司机发出了“农林路”这一错误指令,所有受试司机均未在口头上对笔者的指令进行修复,但都提取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信息。对此,笔者对于造成乘客自我监控失败的分析如下:
1) 对于面部表情的监控来说,在此次施事的过程中由于空间的和场景的阻碍,造成乘客与司机面对面交流的障碍,因此司机的面部反馈被忽略。
2) 乘客的自信使其语调传达一种不可被反驳的信息,这种拒绝他人修正的语调体现在指令其随后的注意力转移和拒绝给予司机时间来进行信息回馈上,时间上的紧迫性使司机的语言组织时间被反应时间剥削,从而丧失反馈的时机。
3) 在整个施事过程中,乘客在发出这个需要简单明了且无语言反馈的句子中并没有试图来使司机的相关认知和他保持一致。
4) 省力原则在此过程中意味着乘客在此过程中企图使用最简洁有效的话语来提取信息,简洁的指令往往代表着权势的倾斜以及拒绝被修复的心理倾向。
乘客的自我监控失败迫使司机根据其经验对其进行修复。根据心理空间理论,“乘客”一词作为隐晦的角色,在特定的场合中具有了潜在的价值。在此这一价值必然通过其发出的指令来进行赋予,于是“乘客”可以被理解成发出指令的人。但是在乘客与司机的对话中,无论谁充当乘客这个角色,他的指令都必须与所处环境相协调,否则,指令就无意义可言。换而言之,乘客的指令被所处环境所限制。当笔者成为乘客作为指令的发出者,对于受事者---司机而言,笔者的指令必须与当地的实际路名想协调,当“农林”路并不存在时,这种协调被破坏,指令本身的价值被瓦解,司机将根据其的理解(understanding)重新构建一个他承认(accept)的指称语。其理解和重构承认的过程使用心理空间图示表示为 2
1
3
首先,在现实中1中真实存在的龙鳞路在施事者-乘客心理空间里产生相应的投射,乘客通过语言反映此投射,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施事者在此过程中监控不利,在语言反映中出现错误,使受试者心理空间3与空间1无对照投射,施事者根据本能寻求对应投射X.在3司机的认知中,“农林”到“龙鳞”的认知方式更类似于隐喻的理解方式,在此,相似的语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触发点,语音越是相似,它和目标指称的联系就越是紧密,司机就越容易根据它形成映射来修复乘客的口误。
三.结语:
本文利用Clark的指称理论以及心理空间理论对乘客司机之间的单边指令修复进行了分析。语言,作为认识的一种外在表现,一个小的语言现象就可能是无数的认知过程交叉所致。而语境的不同,更是给言语行为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笔者选取一种相对简单而容易分析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Gilles Fauconnier : Mental Space 1994
2 Gilles Fauconnier and Mark Turner: Conceptual Intergration Networks
3 Herbert H. Clark : Referring a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下一篇:危险驾驶行为入罪之必要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