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而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笔者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和“冬病夏治”理论,在农历“三伏”期间,采用中药贴敷相应穴位,结合艾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观察病例来自2007年7月-2008年8月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3岁12例,>3~7岁21例,>7岁27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3岁7例,>3~7岁12例,>7岁11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执行[1]。①年龄从出生至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论文好网医学临床论文②3~5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③6~1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说明:上呼吸道感染第1次距第2次至少7 d以上;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加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反之则不成立。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及《实用中医儿科学》[3]。主证:反复感冒,感冒次数参考西医诊断标准。次证:面色少华、腹胀、厌食、乏力、自汗、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数无力、指纹淡。具备主证及次证中的2项,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选取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先取艾条用温和灸每穴灸10~15 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再予药物敷贴。敷贴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各等份,将上药研细末备用,使用时加入凡士林调成膏状,做成直径0.5 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每次贴2~4 h。敷贴时间为每年农历第一、二、三伏的第一日。贴敷后局部皮肤若出现灼热、疼痛、红肿、起泡等,可减少敷贴时间;治疗期间,若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采用对症治疗。
对照组:只给予患儿穴位敷贴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3 疗效标准
依据2002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4]拟定。显效:疗程结束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减少2/3以上,发病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疗程结束后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上,发病时间缩短;无效: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不足1/2,发病时间无明显缩短。
4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平均每月发病次数比较(—(—复)±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表2 2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5 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几年发病率居高不下,已经引起诸多医家的重视。目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与免疫有关。中医认为,形成本病的原因主要在于正气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功能低下为主,故调整肺、脾、肾三脏功能,扶正固本为治疗关键。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对患儿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加艾灸的方法进行冬病夏治。论文好网医学临床论文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能行气血、营阴阳、温腠理,以中药穴位敷贴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脏腑、经脉之虚实。治疗时先灸再予药物贴敷,旨在通过灸疗温热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分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以最大程度渗透到相应穴位下,沿经络循行至病所,从而提高疗效。本疗法发挥了腧穴、艾灸、药物的多重作用,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患儿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14.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8.
上一篇: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针灸推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