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中国医学之特色
1 中医学之特色
概括为:中医学是以《易经》象论思维方式为主的,以多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医学之特色已有不少分元气为物质基础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功能医学,是一 析,其中不乏中肯之论。笔者则将中医学的主要特色种宏观层次的,与人文、艺技相结合的医学。它恰好与西医学以形式思维逻辑论证为主的、以原子为物质基 础的、局部结构医学相对立,后者是一种微观层次的、 非人文的机械定量医学。兹摘要分析如下,中医学是:
1.1易象医学《易经》象论贯串于整个中医理论 体系之中。《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强调阴阳与象的联 系,论述人体阴阳之象与天地万物阴阳之象是息息相 关的。藏象学说就是以象论藏的学说。象是永远处于 运动之中的,可变的。天下万物只要有其象,象与象之 间必可以比较,象同则类同,类同则可归为一属。《易 经》与《内经》所说的象主要讲的是功能模型。“辨证论 治”实质上是“辨象论治”。当前不少学者对藏象之 “象”缺乏客观性、整体性、动态性、可比性的理解而 采用了微观的、局部的、静止的指标去研究“藏象”与 “证”,以致找不到正确的归宿而感到不知所措。
1.2 元气医学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 多层次的概念。元气论认为气是充满宇宙之间的其小 无比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古人称为气 机,主要形式是无器不有的升降出入;还有所谓的“气 化”理论,是指气由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过 程,包括气化形,形生形,形化气等形式。精气神三者 之间的关系可视为气化的实例。作为中医学范畴的气 与哲学元气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体会,必须时时把 “气”与“气化”作为潜台词,然后可以激〈内经》。元气 论贯穿于全部中医学之中,研究中医药学而不研究 气,则是舍本求末之举;一旦阐明了气的本质,贝親代 科学将引起一场革命。
1.3 天地人三才医学大家都同意整体性是中医 学的特色,但必须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才 是全面的,而且在三才之中是以人的体质为本的。最 近,我写了一篇题为“论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文 章,文中指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也只是低 层次的。中医学中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都 是论述“人与天地相应”的高论。钱学森提出的“人天 观” (Anthropic principle)陶功定提出的“大生态医学” 都是与“天地人三才医学” 一致的。
1.4 人文医学医学是一门研究并解决人的生老 病死的科学,有人称也属“人学”。人是生物的人与社 会的人的统一体。应该同时用研究动植物的方法和研 究社会学、行为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的生老病死。目前 在西方医学界中,有人把现代医学喻为“吃角子”的老 虎机,把还原论研究方法喻为“破碎的试管”。医患之 间的关系是冷冰冰的法律关系与金钱和服务的交 换。细读中医经典著作即可见“医乃仁术”的儒家伦理 思想是深深扎根与其中的。这是中医学所蕴涵人文精 神与人文科学的精粹。
1.5宏观整体全息调控医学这里所说的宏观有 两层含义,一是天、地、人三才层次,二是人作为一个 整体的层次,即不借助任何仪器设备,凭医生感官通 过望闻问切所能及的层次;还有通过口尝以确定中药 之五味。
中医学由望、闻、问、切、尝所获得的信息能反映 此人此地此时的整体功能状态,具有生物全息的意 义。诸如面象、脉象、舌象、眼的四轮八廓等等都是全 息性的,都是全身功能状态的局部反映。必须强调:上 述面象、脉象、舌象等等不是单一的指标,本身即是多 指标的综合,各种特定的组合即反映了内脏各种功能 状态的相应结合,再经四诊取舍又成深一层次的组 合,然后确定证型。象是全息性的,证型与质型也是全 息性的,在此基础上确定选用的复方也是全息性的。 论治过程就是调控过程,是根据全息进行的整体调 整,不是针对局部某个细胞、分子、基因进行调整的, 也不是针对某一个代谢环节进行调控的。这就是辨证 论治与辨病论治在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刘长林先生在《中国系统思维》一书中写道:“总 之,中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整体领域的规律。 所谓坚持中医学的特色,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着重研 究作为系统整体的人体规律。”能简便廉验地藉望闻 问切用中药复方治愈疾病的水平并不比依靠先进仪 器测得微观证据后治好疾病的差,真如刘长林说的中 医学“在这一特定领域有独到之处,居于领先地位。” 在这里哲学家比我们站得高看得深。现在呼吁中医学 后继乏术就是乏在掌握“宏观整体全息调控”的水平 上。要发展,提高中医学的着眼处与着手处也在这 里。
钱学森先生在读了拙著《体质食疗学》后于1993 年12月12日来信说:“人体内部的每一细胞级的活 动是无法直接控制的,只能放开由它自己活动。能调 控的是宏观的体质,或用我提议的名词 '人体功能状 态’,具体手段也包括食疗。' 体质食疗’也是一种宏观 调控。”这是发人深思之论!在此,还应指出的是所谓 调控已不是线性的反馈式的单因单果的调控,而是立 体网络式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的连锁调 控。西方医学在还原论分析法指导下的拆零思路是 忽视以致不能进行这种宏观调控的。
1.6 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一中 国式的个体化诊疗原理体质病理学是我在1977年 提出来的,人体体质学是我在1986年提出来的。详细 内容请参阅《中医体质病理学》、《人体体质学〉、《体质 食疗学》与《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在 此只简单点一下关于个体化诊疗原理的问题。据沈建华先生在1999年2月12日文汇报上发表的《个性化 医疗即将到来》称“从现代医学生物学发展史看,目前 人们正迎来以个性化医疗为特征的第三次医学革 命。第三次革命是90年代中期出现的医学的个性化 诊疗的新趋向,其背景是分子生物学。”传统西医学是 以一药治众人的,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这个病就得用 这个药。现在发现了人有个体差异,同一种药对不同 的人,其疗效是不同的,因此开始苏醒过来了:治疗当 因人而异。体质病理学提出的辨质论治是辨证论治的 深化与简化,是中国式的个体化诊疗原理,也可以说 是上述“宏观整体全息调控’的体质化。
1.7 养生医学中国的养生之道也是在《易经》指 导下开展的,因此,将养生之道提高到中医学的特色 之一并未夸大,可读《素问•四气调神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此问题,请参阅《中医体 质病理学•体质养生学》,在《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 考》中,我还强调了养气之道。这与西方人的体育锻炼 和增加营养的观念是不尽相同的。
1.8 智慧医学把传统中国医学称之为智慧医学 绝不是想贬低西方医学,而是中医学难学,主要靠悟 性,单凭“ 一个枕头,三个指头”,十万锦方,几千种草 药,要把那么多那么复杂的病治好绝非易事,非上智 者不能诊也。西方医学越是现代化就越是自动化,例 如只要一滴血,数十个指标顷刻之间已给您打印好 了,定量精细,诊断明确,用药是现成的,信手拈来便 是。有足够的知识配一台电脑加一个理化诊断室就可 以了。是否可以称之为知识医学?外科手术也是机械 化的,或者说是“人机合用”的。现代西医学实质上是 理工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中医学则与文史哲更为接 近。
智慧医学还涵有医术艺术化的意思,如切脉强调 “ 一触即会' 不可拘泥,“望而知之谓之神' 智慧医学 是一种体验性的诊疗技术,往往是因医生而异的医 学。中医学在某些方面与书法、绘画、音乐有类似之 处,因为他们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几 十年前有人即提出中医四诊客观化的问题,迄今尚未 解决。因为很多地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要把定性的 东西定量化,非理性化的体验理性化,难度实在太大!
这里还涉及与望象有关的视觉思维问题。最近美 国哲学家Rudolf Amheim出版了《视觉思维一审美直 觉心理学》,该书着重探讨了视觉器官在感知万物时 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的视觉意象的巨大 作用,并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理性本质来弥合感性与理 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缝。Arnheim指出: “实际上,古希腊的许多大哲人,中国的老庄都竭力强 调感知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感知是发现真 理的源泉和起点,感知中就已经包含着高贵的理性和 对真理的发现。他明确地说:“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 有思维的一切本领。一一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 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 力”、“视觉还涉及曾对某个问题的当场解决”。这些论 述岂不是对“望而知之”的最新诠释吗?更值得我们中 国学人深思的是Amheim声称,他的这部《视觉思维 一审美直觉心理学》就是要为道家学说提供科学的证 据。最近几位著名物理学家大力倡导艺术与科学相结 合,美与物理学相结合是与“视觉思维”完全吻合的, 也与中医学的智慧医学特色完全吻合的。在此再次强 调:中医药学的现代化除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 究之外,还应运用我们现代人的直觉领悟能力去认 识、发现、把握宏观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从而提出新 学说,创立新医学。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称中医学为智 慧医学。
2中医学之特色的启示与建议
讨论传统中国医学之特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 扬其特色,现将中西医学演进概括于图1,然后逐项 提出一些建议供同道们议论与参考。
2.1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我们必须排除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带来的负 面影响。如今,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三十年 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振奋人心的呼吁,我们必须抓住 时机迎接这个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
2.2每一个从事中医学的人必须深入钻研“医易相 通”与《中国系统思维》,从中获得教益与启发。
2.3 加强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理。人不能离开 天地而孤独存在,人的生老病死必然受制于自然环 境。天人合一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哲学指导思想。
2.4正确理解元气论的深奥与伟大处,不能因为现 代科学技术尚不足以说明其本质而否定元气之存 在。否定元气论就意味着否定了中医学。
2.5把中医现代化的重点放在研究“以天人合一为 主导的宏观人体整体功能规律”上,先用定性的方法 找寻“唯象中医学”的规律,然后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展 定量研究。五十年来的微观研究尚没能说明中医学辨 证论治的实质,建议把重点放在研究宏观整体唯象的 水平上。中医学不能丢的就是用宏观整体水平上的望 闻问切、理法方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那一套解决人 类生老病死的技巧。这是本文所要强调的重要观点之
2.6 中医学的绝招是临床望闻问切的过硬经验,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的高超艺术最后把西医学感到棘手 的疾病治好。离开了中医临床观察及其过硬功夫,易 象医学也好,人体功能态也好,体质食疗也好,将统统 成为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蛇无头而不行”再多的 微观指标也无济于事。
2 7以上述中医之八项特色为立足点,加上现代思 维方式,即我在《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中提出的直 觉领悟与逻辑论证相结合;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结合;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机能、结构与代谢相结 合;证实与证伪相结合,然后可以逐步现代化,若如 此,即使需用一百年的时间也不算太长。
2 8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问题,目前各界认识并未统 一,似乎目前中西医结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思 想深处仍然认为西方医学是先进的,中医中药的那一 套是落后的,因此“继承” 二字仅仅停留在“ 口号”上, 大帽子底下开了小差。当然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研 究中医药学并无不可,但其研究结果是取代不了 “宏 观整体全息调控医学”的。我在图表中把辨病论治的 箭头画得特粗,而辨证论治,中医学传统技艺的箭头 画得很细就是表述了这种现状。要把立足点切切实实 地、真心实意地转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边来。浮躁与 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2.9西方医学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根据目前西 方科学哲学界的明哲之士关于物质不是永远可分的 观点,西方医学界很可能会分化一部分人出来向中医 学的“整体制约论”靠拢。这是应用还原论分析法不能 全面认识和解决人的生老病死这个现实决定的。对此 我已在《试探21世纪西方医学发展趋向》一文中作过 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