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学家谢观与《中国医学源流论》
谢观(1880 ~ 1950),字利恒,亦字励恒,晚号 澄斋老人,江苏武进县人,世居县西北罗墅湾,罗墅 湾滨临孟河。谢观一生成就卓异,是现代著名中医 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史学家。
一、早年积学
谢观出身中医、名儒世家。曾祖谢翔,为一方 名医。祖父谢润,字葆初,清代医学家,自幼随父习 医,学宗清代名医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徐 灵胎(名大椿,江苏吴江人),尤精于伤寒诊治,故 治外感病证辄效,为杏林所重。著《医学经纬》五 十卷,惜未能刊行,后由谢观集其遗著,编成《葆初 先生医集》。其伯祖兰生,亦为孟河名医。
父钟英,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江苏 布政使黄彭年,曾邀钟英至苏州参政论学。钟英先 生尤精地舆学,丰藏全国各省舆地图册,亦工于古 文辞,曾致力洪亮吉《三国疆域志》补注研究,审事 迹,断是非,悉参于陈寿《三国志》凡州郡、关津、 镇戍废置分合,皆以陈寿为主,一一核实,追其本, 溯其源。前后费时十年之久,五易其稿,终撰成 《三国疆域志补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 湖南付刻印行。尚有《补水经注洛水》等著述传 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回故里授徒讲学,为世之名儒。
谢观幼承家学,颖悟勤勉,得父严教,早年即精 研经史、舆地之学“于古今山川形势、郡邑沿革, 已了如指掌。”亦习秦汉诸子,“为文章,不懈而及 于古”(吕思勉《谢利恒先生传》)。尚得祖父悉心 教诲,熟诵《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方书、 本草。
甲午(1894年)战争后,海内争言维新。其邑 有龙城书院,亦应时改为致用精舍。时谢观年届 15岁,有志新学,遂入致用精舍,肄经史舆地之学历次考试,皆名列前茅。时同邑有名医马培之 (1820—1898年),亦出身世医,随祖父临证十六 年,尽得其学,以内、外、喉三科见长。曾为慈禧太 后治病(1880年),人称“马徵君”。为孟河学派代 表人之一。此间,谢观慕其医术,特往拜于马氏门 下,颇得马氏钟爱,亦尽得师传。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谢观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因遭逢外患 而辍学。
二、教育名家
光绪三十■_年(1905年),谢观始以地理之学, 任教广州中学。不久任教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因 谢观饱读经史、舆地、医学,且贯通古今,故教学生动形象,一时之间,游学预备科、陆军中学、广东法 政、初级师范、陆军小学、随宦学堂等诸名校,且诸 校争相延请,成为广州地理名师。然因诸校延请甚 多,课务繁重,又因谢观老母不服岭南水土,教学三 载,遂辞归上海,至商务印书馆就职,编纂地理图 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营造富商叶澄 衷氏创立澄衷学堂,闻谢观声望,敬其才智,特聘观 为校长。谢观赴任后,“严管理,勤教课”不久,澄 衷学堂成为当时国内名校。辛亥(1911年)革命 后,国体变革,谢观又为故里武进县请回主政教育。 赴任两年之间,武进教育迅速发展,原学校30所、 学生4000余名,不久学校即扩展至158所、学生6 万余名。经教育部核定,成绩名列全国第二。袁世 凯曾召谢观入京,欲委任谢观为江苏省教育厅长, 谢氏“豫(预)烛洪宪之变”(吕思勉),婉辞不就。
三、主编辞书
民国3年(1914年),谢观重返上海商务印书 馆(时于商务印书馆担任编务,有同乡恽铁樵。其 时,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尚未以医名世。谢观 与之相交甚厚),主纂地理书籍,先后编成图书30 余种。谢认为一统志暨各省郡县图经,多详载古迹 风景,而有关地形、地质、气候、风俗、物产等,却罕 能述其详,以致‘‘失地学真意,阙经世之用”,遂提 出欲纂各省新志,然诸多因素所限,未能成功。
谢观虽忙于教育、教学及编纂地理图书,平曰 亦未以医为业,然于中医典籍涉猎,则从未间断。 遇亲友患病,则亲为处方治疗;若遇儒医、世医,或 草泽铃医有一技之长者,必殷勤询访以求教,从未 因忙碌而荒废。谢观出身中医世家,其医名亦多闻 于人。故受商务印书馆之托,主编《中国医学大辞 典》。谢受任后,“纵览古今医籍,旁及朝鲜、曰本 之书,汰其芜,去其复,存其精英,历时八载,成书三 百五十万言”。该书收词目37000余条,于民国10 年(1921年)初刊。先后再版31次,为20世纪初 中国医学权威辞书,亦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综合 性医学大辞书。此书收罗宏富,剖析详明,体例新 颖,开我国中医药辞书先河。书成后,谢观辞谢商 务印书馆职务,将其上海寓居命名为“澄斋”,专心 探究岐黄之术,恪守医界公务,从事治病救人、办学 授课、研讨学术等医事活动。
四、献身医学
早在商务印书馆编纂期间,于民国6年(1917 年),谢观曾应著名中医丁甘仁邀请,任上海中医 专门学校首任校长。丁甘仁亦武进人,居孟河镇。 与谢同乡,且同为名医马培之弟子。该校成立,为 北洋政府备案批准第一所中医院校。据载,亦为我 国中医学校首创。谢观赴任后,亲定课程,亲编讲 义,亲自教授。后诸多中医学校兴起,其教学课程 与讲义,多取则于谢氏。民国14年(1925年),因 其业绩卓著,声名遐迩,上海成立神州医学总会,并 创办中医大学于闸北,复延谢观出任校长。该校培 养对象为中医高级人才。不数年,因时局不稳而中 綴。
民国18年(1929年),谢观为团结中医界人 士,发起成立上海中医协会。适值国民政府中央卫 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中医协会宣言坚决 反对。谢观积极参与组织“全国医药团体联合 会”,并召集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上,推谢 观为代表,入京请愿,废止中医案由此得免施行。 同年秋,卫生署及教育部复颁中医学校名称及管理 药商规则,于我国医药业发展极为不利。12月,复 召集第二次全国医药代表大会。谢观推为主席暨 常务委员,始正中医、中药之名为国医、国药。会 终,谢观再度推为代表入都,致使上方撤销所布规 则,中国医药始得以逐步发展。
民国20年(1931年),上海中医协会改组为上 海市国医公会,谢观推为主席暨监察主席。同年, 又成立中央国医馆,谢委任为常务理事兼学术整理 委员会委员。民国22年(1933年),上海市国医分 馆成立,谢推为常务董事。民国24年(1935年)中 央国医馆改选,谢观再度连任。次年(1936年),谢 年届57岁,因劳累过度,至身心不支,遂于当年国 医节后,辞谢公务,退居澄斋,潜心学问、著书立说 及教课授徒,兼之行医救人。
谢观平生著述甚丰。主要医学著作,除前述• 87 •外,尚有《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话》、《中国药 话》、《澄斋医案》、《澄斋验方》、《澄斋杂著》、《澄 斋年谱》、《谢利恒家用良方》、《气功养生要诀》、 《钟英先生文集》、《谢利恒先生全书》。谢氏弟子 众多,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章次公、虞舜臣、余 鸿孙、张赞臣、陈存仁等,皆为现代名医。
五、名者成因
继《中国医学大辞典》后,谢观潜心研究,历时 十载,上溯炎黄,下迄近世,尽平生才学,完成《中 国医学源流论》,是谢观学术力作,亦为医学史名 著。今人余永燕先生研究,以为谢观史学观点,立 论中肯,符合唯物史观。其医学史观有三大特点。
其一,谢观主张凡有志于医学史者,必通古达 今,涉猎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社会等诸多学科, 且熟贯于胸,方能通观达变,论点肯綮,论据充分, 论证缜密。阅读其史学名著,谢观诸科知识,功底 深厚,随处可见。如谢观针对诸家医学流派学术歧 义,运用其丰富地理知识,溯流探源,指出中国疆域 广阔,寒温热三带,气候各异,风土人情亦各异,必 有温、凉、攻、补诸派,因此告诫诸医家,不宜偏执一 隅,互相攻许,以致医说纷歧,贻害世间。
其二,谢观学识渊博,精通史学、考证、古文,且 能熟练运用诸学说,透视中医发展与儒学两者间密 切关系,并揭示个中规律。儒学为显学,中国古代 文化动态及其发展,皆受其左右,而中医学术变化, 与其密切相关。谢观认为宋代以降,医儒二者,如 孪生兄弟,联系益趋紧密,儒医思想活跃,尤善总结 与推理,使中医学术,不断得以争鸣,从而促进诸家 医学流派,不断发展;医学理论,日臻完善。
其三,谢观于近代医界流派与诸家得失,皆以 历史发展眼光客观加以评述,中肯而不偏颇,既倡 导保存国粹,亦容纳新知,绝无偏激之言;于诸多正 在发展变化之中事物,尤显史学家风度,冷静观察, 精密思考,疏导畅流,给后人以深深启迪。
此著不过七万余言,纵论古今,上下数千年,而 祖国医学发展概貌,尽述其中。清中叶医学大家徐 灵胎,亦曾著《医学源流论》。徐著论述广泛,涉及 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书七门。徐 • 88 •著特点,针对当时医界弊端而立论,每论不过千言, 然其论述深入浅出,蕴含医学至理,其语言精美,论 述缜密,令人发聋振聩。其著亦不过六万余言。而 谢观论述医学源流,既吸纳徐著论述长处,每篇论 述,长千余言,短亦不过千言,论述内容,则另辟蹊 径,中医药经典,诸学派,各学科,溯其发展源流,探 其兴衰规律。二著较之,各有千秋,可谓徐谢二璧。
谢观为何能完成这部史学名著?
昔唐太宗李世民曾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 古为鉴,可知兴替”,即以史为鉴,可识世事兴衰因 缘,换言之,即可识国家与社会发展规律。作为一 部中国医学发展史,探索祖国医学源流,揭示其内 在规律,推进中国医学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 一位中医史学家,不仅要通晓中医临证各科医学, 尚须熟谙数千年中医典籍,熟悉中华文化史发展, 同时,尚须具有敏锐之史学洞察力与科学之治史方 法。谢观先生正其人也。
其一,谢观出身名儒、中医世家,自幼聪颖好 学,且家教甚严。12岁之前,即受严父庭训,读毕 四书五经,通诸子,熟地舆,使国学根基深厚。祖 父、伯祖皆为孟河名医,皆悉心传授于观,使谢观自 幼熟知中医经典,方书、本草,亦了然于心,使之祖 国医学功底扎实。
其二,谢观青年之后,入学致用精舍,力求新 学;出名师门下,得名医马培之之传;后又勤访诸名 医,医学素养曰增,诸科医术渐精。陈存仁《谢利 恒先生传记》中载:“凡同道中有一长可取者,辄乐 与周旋,罔论儒医、世医,即草泽铃医,亦殷勤询访 讨论,不肯放弃也。”其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由此 可知。而就学苏州东吴大学,更饱读经、史、舆地、 医学,拓展诸科学业,完善诸科知识结构,为日后研 求学问,探史溯源,著书立说,更储以丰厚之备。
其三,谢观于商务印书馆前后任职十余年期 间,前期编纂图书数十种,概以地理图书为主,后期 历时八载,遍阅历代中医药典籍,编成《中国医学 大辞典》。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创立上海,开我国 现代出版业之始。该馆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 为宗旨,继承中华文化,传播海外新知,馆风严谨务实,是人才荟萃、名家辈出之地。从该馆走出一大 批杰出人物,如张元济、郑振铎、蒋梦麟、陈原等,皆 为一代名家。谢观在馆期间,正值该馆走向昌盛时 期。其文化积淀之深,学术氛围之浓,为谢观学养 之拓展与积淀,提供优越条件,亦为谢观著书立说, 奠其厚实之基。
其四,谢观中年以后,组织并参与许多医学活 动,担任中医药协会主席,出任中医药院校校长,审 定课程,撰写讲义,任教课徒,学术讨论,行医救人, 凡关医药事业发展,谢观皆事必躬亲,以身作则,数 十年如一日。此为谢观,积有丰富社会经验,扩大 了解社会视野,使之探讨、思考祖国医学源流,于中 国医药事业之发展,皆持有独特见解。人生阅历丰 富,为其编写医学史名著,提供重要条件。
其五,该书成于1935年,时年56岁,正值谢观 研诸学问、收获成果丰硕时期。谢观自幼即受儒、 医两家熏陶,胸怀经邦济世之志,心存疗病尽善之 诚,平生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精勤不倦,至中年以 后,合于一心,归于一书,笔纳千秋医史,评说诸家 医术,纵横捭阖,析疑辨误,正本清源,而归之于一, 冀“吾国医学前途发扬光大”,其心何其之诚,其志 何其之坚!
由此可见,此著诞生于世,可谓顺理成章,水到 渠成。亦让人得知,_部名著诞生,需具多重因素、多方储备,需经久历炼,进取不止,方可孕育而成,正如史学家吕思勉为谢观立传曰: “世之知君者,以舆地、医药之学及古文辞。顾君之所长,初不止此。予尝与君上下其论议,君于千载以前,湮沈( 沉) 晦塞之事,洞见其所由,若烛照而数计,其于当世之事,剖析其得失,而逆测其迁流之所届,著蔡弗能违也。君真振奇人哉,而仅以舆地、医药、古文辞鸣,时为之乎,而岂君之志哉!”思勉先生评价,可谓名副其实。启迪后人之深,斯可鉴而知之。
下一篇:创建发展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