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电子图书

发布时间:2016-03-22 15:02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已出版内容的大规模数字化以及数字出版逐渐取代传统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⑴。目前,市场上图书出版结构发生改变,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图书已经成为重要的图书出版形式。以Netlibrary、方正Apabi电子图书数据库为代表的集多家出版物于一体的电子图书集成数据库,和国际知名出版商Wiley、Springer等推出的电子图书数据库,极大地丰富了电子图书的品种,也拓宽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伴随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国内资金雄厚的图书馆纷纷引进电子图书扩充馆藏,并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以下简称医科院图书馆)在中文电子图书方面,于2002年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2005年引进了金兴报图医药卫生年鉴,这两个数据库在本地做镜像,在图书馆IP范围内使用。此外,医科院图书馆作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NSTL)成员馆之一,共享NSTL开通的方正Apabi电子图书数据库。随后,2009年加大了西文电子图书的采购力度,先后购买了Thieme彩图图谱数据库、Wiley在线参考工具书、LWW电子图书数据库等,以IP控制方式在医科院各院所范围内开通。随着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增多,医科院图书馆及医科院其他各院所网络环境的改善,有必要科学系统地分析用户对电子图书的需求,为今后电子图书的馆藏建设提供依据m。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医科院图书馆用户的电子图书需求特点及其利用现状。

  

  1.调查样本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医科院图书馆直接用户,包括临床医生、护士、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为保证调查的准确、真实,本次调查仅面向持有医科院图书馆正式借阅证和临时阅览证的用户,从可及性出发,选取记录有效电话或者E-mail信息的用户进行调查。截止到2009.8.3,医科院图书馆正式读者共2245名,临时读者3037名,合计5282名。由于调查的结果主要是估计各种比例数据以及比例数据之间的比较,所以在调查样本量的确定上是以估计简单随机抽样的总体比例时的样本量为基础。在95%的置信度下按抽样绝对误差不超过5%的要求计算需要抽取样本量,根据公式n=Nu2s2/(Nd2+u2s2),(N是总人数,u就是95%的正态值,d是绝对误差限度,S是总体方差,这里N=5282,u=1.96,d=0.1,s=0.5),计算出n=94.3,因此本次调查把样本量确定在100左右。

  

  经常借阅印本图书的用户对图书馆印本图书馆藏有较高的知晓度,为了进一步调查经常借阅印本图书的用户是否与一般用户具有相同的电子图书认知度,调查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借阅组,选取2008.9.1-2009.8.31期间借阅图书次数和阅览图书次数有有效联系方式的前100名对象;一组为随机组,在持有医科院图书馆正式借阅证和临时阅览证的用户中,确定有正确联系方式的用户,按照证件号等间隔选取110名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发放问卷、发送邮件和电话调查3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2003软件录人数据,运用SPSS11.5[3<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基本情况


    2.1调查对象

  

  借阅组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66份,有效回收率为66%。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30岁以下(74.2%),3]~40岁(22.8%),41~60岁(3.0%);职业分布:医生(30.8%),非临床科研人员(4.6%),护士(4.6%),教师(1.5%),学生(58.5%);研究领域分布:临床医学(68.2%),基础医学(22.7%),护理学(4.6%),药学(1.5%),其他(3%);学历分布:博士(53.0%)、硕士(33.3%)、大学本科(12.1%),大专及以下(1.6%)。

  

  随机组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87%。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30岁以下(71.1%),31-40岁(25.8%),41~60岁(1.0%),60岁以上(2.1%);职业分布:医生(21.3%),非临床科研人员(17.0%),护士(10.6%),教师(1.1%)’学生(48.9%),管理人员(1.1%);研究领域分布:临床医学(39.2%),基础医学(28.9%),护理学(14.4%),药学(10.3%),其他(7.2%);学历分布:博士(56.8%)、硕士(23.2%)、大学本科(12.6%),大专及以下(7.4%)。

  

  通过比较发现,借阅组和随机组的调查对象年龄和学历分布相近;职业分布中借阅组医生和学生所占比例比较高,随机组,除医生和学生外,非临床科研人员和护士所占比较也比较高;研究领域分布中借阅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所占的比例较高,随机组除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外,护理学和药学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2.2借阅组与随机组对比统计分析

  

  统计各项调查结果,并对借阅组和随机组的统计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两组只在“馆藏电子图书使用情况”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借阅组和随机组的调查对象在了解和使用馆藏电子图书方面有显着差异,经常借阅医科院图书馆印本图书的用户对其馆藏电子图书的了解和使用也较多。而在“电子图书认知度”、“馆藏电子图书满足率”、“馆藏电子图书使用频率和评价”和“电子图书类型需求”等方面,两组之间构成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常借阅印本图书的用户与一般用户具有相同的电子图书认知度,并对馆藏电子图书数据库评价一致。鉴于两组调查对象具有同样的电子图书需求,本文将合并两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电子图书与印本图书对比

  

  本次调查从阅读倾向、方便得到、方便阅读、方便查找、对学习和科研更有帮助、有用的参考工具和内容完整可信等多种角度来分析用户对电子图书与印本图书的认识。调查显示,受阅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倾向阅读印本图书(60.9%)的调查对象仍高于倾向阅读电子图书(37.2%)的调查对象;印本图书(50.0%)比电子图书(35.2%)阅读更加方便;而电子图书则容易被调查对象获得(63.5%),并且在方便查找信息方面(77.5%)强于印本图书;两者在学科和科研的帮助、有用的参考工具和内容完整可靠等方面相差不大。

  

  3.2电子图书认知度

  

  3.2.1使用情况随着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和网络上免费电子图书也越来越多,用户对电子图书认知度较高,近80%的调查对象使用过电子图书。对没有使用电子图书的原因进行分析,大多集中在对电子图书不了解(52.9%),其次是电子图书不符合阅读习惯(20.6%),不需要(2.9%),其他(23.6%)。3.2.2获取途径随着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简单实用的搜索引擎快速发展,搜索引擎(34.75%)已经超过图书馆网站(23.6%)成为调查对象获取电子图书的主要途径,其次固定的学术网站(16.2%)和朋友传递共享(14.3%)也是调查对象获取电子图书青睐的方式,此外,少数调查对象是通过购买、偶然发现、网络广告等途径获取电子图书。

  

  3.2.3阅读时间和地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在许可的范围内,能够以IP控制方式开通电子图书,使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即可享受全天24小时的网上阅读服务。调查显示,53.7%调查对象利用周一至周五业余时间阅读电子图书,31.4%选择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而仅有14.9%的调查对象选择周末时间阅读电子图书;39.9%调查对象选择在宿舍或家阅读电子图书,26.8%选择办公室、实验室或病房,24.8%调查对象亲自到图书馆阅读电子图书。

  

  3.3馆藏电子图书使用情况和满足率

  

  3.3.1馆藏电子图书使用情况72.4%调查对象了解馆藏电子图书,其中40.5%调查对象经常使用馆藏电子图书,27.6%调查对象不了解馆藏电子图书;没有使用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不了解图书馆订购情况(26.1%)和数据库不会用(23.5%),其次为需要的电子图书没有订购(18.6%)、没有时间(18.1%)、不能上网或网速慢(9.7%)、不需要(4.0%)等。88.5%调查对象了解馆藏印本图书,其中53%调查对象经常使用馆藏印本图书,11.5%调查对象不了解馆藏印本图书。

  

  3.3.2馆藏电子图书使用频率和评价通过调查对象使用电子数据库的频率和评价来分析医科院图书馆引进的6个电子图书数据库,调查结果,见图1、图2。每个数据库都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从未使用,调查对象经常用LWW电子图书的最多,中国医药卫生年鉴的最少。而对数据库的评价,选择很好和较好的较多;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评价普遍高于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

  blob.png   blob.png

  3.3.3馆藏电子图书满足率馆藏电子图书需求满足率情况,见图3。40.5%的调查对象的需求满足率在30%以下,只有11.2%调查对象的需求能满足80%以上。由图可见目前医科院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有待进一步加强。

  blob.png

  3.1不同类型图书的需求

  

  在调查的162人中,需要学术专着的人最多(124人),其次是实验室指南、操作指南等各类指南类着作(58人)和解剖图谱、手术图谱等各类图谱类着作(57人),另有少部分调查对象反映需要词典、百科全书等条目式工具书(43人)、原版人文着作(3人)等。

  

  3.5电子图书宣传途径

  

  网络已经成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设施,通过E-mail(72.1%)接收来自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料是最方便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其次是网络公告、通知(53.7%),校园内宣传栏公告(37.5%)。


  4结论

  

  4.1用户对电子图书需求广

  

  图书在阐述某一专题或学科知识时,内容成熟定型,是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资料,其平均寿命(半衰期)为5~10年,高于期刊的平均寿命3~5年。电子图书作为图书的一种新载体,内容并没有改变。而医科院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博士、硕士,对研究领域已经有一定的掌握,追踪科技前沿固然重要,但在了解、开拓相关领域中,仍然需要大量成熟系统的知识。因此,图书特点决定用户对电子图书的需求广泛。

  

  4.2用户对电子图书认可

  

  医科院图书馆的用户群多为专业人员,且大多数是各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知识层次较高的硕士、博士。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调查对象使用过电子图书,且在“对电子图书与印本图书的比较”一项调查中,在电子图书“方便得到、方便查找信息、对学习和科研更有帮助、有用的参考工具”几方面,电子图书的满意度均高于印本图书。由此可见,用户对电子图书持肯定态度。

  

  4.3用户对图书馆己订电子图书缺乏了解

  

  医科院图书馆2000-2009年先后引进电子图书数据库6个,收藏光盘版图书35种,共计12678种电子图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了解,经常使用”和“了解,很少使用”两个选项的分别为27.56%、43.31%,选择“了解,从不使用”和“不了解”两个选项的为1.57%、27.56%,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馆藏电子图书缺乏了解。不了解的原因除不知道图书馆订购情况外,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子图书,图书馆需要多种途径宣传及开展培训。

  

  4.4用户对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与数据库的质量和平台相关

  

  馆藏6个电子图书数据库在使用率及使用评价方面差别不显着。但是如果将数据库的购进时间及每个数据库的图书数量这两个因素添加分析,就会发现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的使用率和使用评价均高于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购进于2002-2005年,图书数量为12434种,占电子图书总量的98%,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购进于2006-2009年,图书数量仅为209种,占电子图书总量的2%。如此高的悬殊可以看出用户对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更青睐。原因如下:一是西文电子图书的内容新颖,平台易用,以IP控制,用户在各院所即可访问这些数据库。二是中文电子图书的内容陈旧,数据库更新和维护较差,平台的检索和浏览功能落后,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5启示


    5.1加大馆藏电子图书的宣传

  

  电子图书集声、像、字并茂,使阅读更加灵活和生动,在出版、改版、再版及运输等速度方面,也有着绝对的时效优势,电子图书终将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没有使用电子图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图书不了解,因此,图书馆应大力宣传馆藏电子图书,通过多种渠道介绍其内容及优势,才能使用户充分了解馆藏电子图书动态,在实际使用中得到切实的好处,从而改变固有的观念,使电子图书物尽其用。

  

  5.2整合电子图书和印本图书的书目信息,统一揭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电子图书数据库层出不穷。图书馆在资源采集中不断加大电子图书的采购力度,越来越多电子图书将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随之而来的与馆藏印本图书的重复问题、数据库检索平台各不相同的问题以及收录内容重复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以医科院图书馆为例,如果读者想了解图书馆是否收录某一本书,就必须在图书馆网站上分别进入“馆藏目录”和“电子图书”目录两个入口进行检索。此外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都拥有各自独立的检索平台,读者要查某个课题时,必须检索每一个数据库,检索结果还会有重复和不精确,这一切给读者查询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应将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组织与梳理,提供统一的入口和定位,以一个统一的检索系统和用户界面,实现读者单一的检索表达。使读者在获取书目信息的同时也可得到电子图书的相关信息,避免因不会用电子图书数据库而浪费资源。有效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提高了馆藏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也奠定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纵深化发展的基础。

  

  5.3加强电子图书的采集,与印本图书构建整体的图书资源保障系统

  

  电子图书具有成本低廉、海量存储、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发行范围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图书馆青睐,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竞相引进的对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用户对馆藏电子图书的满足率低于50%,究其原因,虽然有平台的易用性、数据库的维护、学科分布等因素,但馆藏电子图书资源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文献采集原则,加大电子图书的采购比例,丰富馆藏,与印本图书构建整体的图书资源保障系统,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上一篇:正确引导医学生认识当前中国的医患关系

下一篇:面向“中医传承班”的《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