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及特点
中医学身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综合认识。通过对中医学身体观的研究,既能了解中医学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又能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医学中的渗透和表达,是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相关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学身体观具有重时空、重循环、重功能、重联系的特点。
身体是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不断发现与解释身体奥妙,不断认识自我生命复杂机制的过程。通过了解医家对身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探索、阐释的整个过程,便能清晰地发现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脉络与细节。遗憾的是,据笔者所见,时至今日,传统中医学身体观研究在中国大陆尚未全面展开,还没有代表性的著述对传统中医学身体观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本论文拟弥补此不足,对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系统阐述。
1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
“身体观”就是对于身体的认识和看法。身体的内涵,远非肉体所能概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并非是简单的解剖学所见脏腑组织器官的总和。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常常渗透进了中国人以身体为视角对于生命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解。简言之,身体成为了古人理解传统文化生命观、宇宙观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与“观”两者往往是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身体中渗透着传统文化的观念,观念又在反向重塑和巩固身体的内涵。可以说,身体并非是静止的,其中夹杂着生命个体对自身与宇宙的体验,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观念对身体的塑造和改造。身体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而呈现出变动的内涵。因此,我们很难单纯地从文献论述中去剥离身体与观念各自清晰完整的内涵和外延,如果为了表述的方便而简单地从“身体观”中去区分身体与“观”,我们可以把“形神统一的生命躯体”作为身体的论述基点,把围绕这个基点所产生的生命观、宇宙观统称为基于身体基础而产生的“观”。
中医学身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综合认识。身体作为医学立论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与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等其他领域的身体观相比较,传统的中医学身体观更加注重对“形神统一生命体”本身的关注,即更加注重对构成生命躯体各基本要素的关注,如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等。传统文化其他领域的身体观往往把个体生命的身体作为一个既定的、无须详尽阐发的整体,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间的关系,个体生命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或者说,对观念的论述要远远大于对身体本身的讨论。医学则把对身体的讨论作为基础,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借鉴和体现了传统文化各领域所共有的一般身体观,又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影响了传统文化一般身体观的内涵与发展。或言之,中医学身体观的内容既包括中医学所特有的对身体生命本身的认识,如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等等,又包括对传统文化一般身体观的理解和融入,如对身体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论述等等。而且,传统中医学对身体的理解与诠释,又影响了整个传统文化对身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整个传统文化对身体结构及功能理解的基础。例如,《二程遗书》中云:“医者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以中医学对身体手足之感受来探讨理学中“仁”之内涵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关系。
2中医学身体观的特点
2.1天人相应,贵在和合:时空的身体
中国传统文化长于对各种关系的阐发,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是传统文化不同侧面所论述的重点。而且在阐发这种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擅长以身体喻事,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身体哲学。
生命个体处于宇宙时空之中,身体亦成为宇宙时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有一种类型是盘古身体的各部分形成了宇宙中的万物,可见早在远古人类的思维中,人的身体便与宇宙相类。葛兆光把这种中国古代思维称作“同源同构互感”。正是源于这种思维,透过身体以洞悉和表达宇宙时空的演变,成为了传统文化身体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二程外书》有云世之人务穷天地万物之理,不知反之一身,五脏、六腑、毛发、筋骨之所存,鲜或知之。善学者,取诸身而已,自一身以观天地。“这种特征在中医学身体观中亦有鲜明的体现。中医学把个体生命放置于时空运转之中,密切关注时空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未病则注重不同时空环境中的顺时因地养生,已病则关注不同时间地域对身体的影响而制定个性化明显的治疗方案。中医学的这种身体观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时空的身体观”,在身体内的脏腑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恽铁樵亦因此把中医脏腑称之为“四时的五脏”,其云故《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所以说,源于时空观念而建构的五脏的部分特征,决定了五脏恰如是一种功能模型,着重于阐发身体比拟于时空之流变而产生的各种演变。
中医学身体观的这种特点是中医学身体观的最根本特点。正是围绕这种时空化的身体,围绕时间和空间所呈现出的变动不居,个体生命才被赋予了极强的变易性与仪式性、规律性与可预测性。
2.2天道周行,如环无端:循环的身体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身体常常是类比于天地“大宇宙”的“小宇宙”,宇宙的运行变化规律在人的身体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这一点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非常明显。
在古人的宇宙观中,日月星辰等天体作环周循环运动。“天道环周”思想是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指出这种发展变化是一种周流不息的环周运动。类比于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中也应该存在类似的坏周运行规律。例如,《灵枢·经水》云:“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292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的经气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就五脏而言,依五行相生而形成的五脏相生理论,亦是一种环周式的资生和促进。
再如,气血律液的运行也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环周运动。以气之运行为例,《灵枢·脉度》有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运行不息,如环无端,终而复始。
2.3体用兼备,重在释用:功能的身体
传统中医学对身体的观察既关注身体各部脏腑组织的形态,更注重对其功能的阐发,可谓体用兼备,但更重在阐释其用。诚然,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解剖学意义上的形体观察在中医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逐渐处于次要的边缘位置,甚至中医学中许多对身体功能的阐发丝毫不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但若据此而否定解剖在中医学身体观中的地位,无疑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但有意思的现象是,解剖所见的身体在中医学理论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小。例如,宋代《宾退录》中记载:“王莽诛翟义之党,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然其说今不传”。比对王莽解剖之事与《黄帝内经》,便可知中医经脉理论构建之初不可能源于解剖。若是源于解剖,则不可能直至王莽时依然把血管错以为是经脉。王莽所做并非是医学实践精神之驱使,而是类似于古代常见的戮尸惩罚。这与《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商纣王“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的行径相似。
推之于脏腑,亦是如此。例如,《礼记正义》载:“郑驳之云:《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如郑此言,五行所主,则从《今文尚书》之说,不同许慎之义。”祭祀所用之牺牲与解剖密切有关,中医不取此种五行脏腑分类,亦说明了中医对脏腑的关注重点不在于解剖,而在于对功能联系的表述。至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依然认为《素问》所载脏腑之重量、长度等,“其言仿佛是真,其实脏腑未见”。可见《黄帝内经》以降所论脏腑之形态很多时候是一种基于功能而作的推测,而非解剖。
与解剖所见的身体大相迥异的是,对身体功能的阐发成为了中医学身体观的主流。以中医脏腑为例,传统中医所言五脏的功能常常是现在我们解剖学意义上几个脏腑组织器官共同表现出来的功能状态。
2.4内外相系,各部相连:联系的身体
上文已叙,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身体是时空的身体、循环的身体、功能的身体。时空身体所表达的是身体与时间、空间的密切相关性,循环的身体所表述的是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依据天道运行规律而确定的身体内部运行规律,功能的身体所强调的是中医学对身体的关注重点在于身体各部协调所表达出的整体功能效应。简言之,以上所述中医学身体观的三种特点都是在表达身体与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或者是身体内部的诸多联系。时空的身体、循环的身体表达的是身体与宇宙时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功能的身体表达的是身体各部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内外相系,各部相连”概括这种身体内外的联系,称之为”联系的身体“。可以说,联系的身体是对以上时空的身体、循环的身体、功能的身体的概括。
任何医学都不可能把身体各部作为孤立的研究对象,即使相对孤立的身体各部的单独研究最终也要放置于身体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综合研究,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协同作用机制。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把这种研究趋势推向细致。所以说,我们常以整体观念作为中医学的特色是不准确的,强调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不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只能说,中医学建构与认识身体整体性的方式方法是有别于其它医学的,是中医学的特色。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把身体所表现的整体正常生命功能与病理反应变化划分为几个大的类别,以高度凝练的符号化术语加以概括。
在概括身体所表现的整体生理功能时,中医学确立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学说,把身体从外在形体官窍直至体内脏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功能归属于五脏,五脏亦因此具有明显的符号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若不明白中医学表达身体联系的方式,试图把某一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某种功能定位到单一的脏器上,是很难诠释五脏内涵的发生原理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五脏的符号化意义并不是要否定五脏的客观物质属性,并非是说中医学中的五脏完全是哲学思辨的产物。中医学中的五脏必定对应着一定的身体物质结构基础,只不过是说这种对应并非是简单地一一对应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内脏器官,而常常是对应于几种器官或组织。这一点是需要中医学身体观现代研究审慎处理的。
在概括身体所呈现出的综合病理反应变化时,中医学亦常应用五脏五行符号,把病因病机归于五行之生克制化异常,五脏五行俨然成为一种临床辨证的模板,使诸多复杂的身体变化变得条理化和规律化。这样的符号还有很多,例如,中医学常用六经来概括身体的异常改变。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等,都似乎很难用单一的定义来诠释六经的内涵。实际上,六经就是概括身体变化的一种工具,这种身体变化必然对应着一定的身体实体器官组织,但中医学身体观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这里,而放在用相对简单规律的符号来概括和解释这种复杂纷繁的变化。这也是中医学身体观视野中的”功能的身体“所决定的,既然对生命机制的阐发重功能而轻形质,那对身体功能异常的阐释也必然注重对诸多联系的阐发,而轻于对身体形质异常的追问。
作者: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355
上一篇:浅谈中医学对疗养学的贡献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