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要求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随后进行的中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同时,中医和西医共存、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也是我国不同于西方社会卫生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国情,从这个角度看,西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医学是大多数西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但是多数学生学过后对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印象不深。因此,如何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成为当前教学研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有必要结合我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际进行分析。
1中医学的知识较难理解
作为在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中医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医易同源”,如中医学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既是医学中的诊疗思想,同时又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抽象、艰涩、难懂,看不见、摸不着,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也会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难懂难记,有时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积极性也有很大挫伤。而学生在西医院校的学习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现代医学产生于西方,它是从微观、解剖的角度看问题,是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则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整体观念,借助对自然朴素的现象和功能观察,“天人相应”,通过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由表及里等思维方法进行辨证分析,最终进行论治的结果。在同时学习的中西医理论出现一些差异时,会使学生有疑惑感。如中医脏腑理论中心脏之藏神(主神志)脾脏之升清的生理功能,就会使学生将其与同一学期学习的人体解剖学中的心脏、脾脏知识进行比较而产生疑惑等。这也给教学带来了较多阻碍,较大困难。而当下一些医学专家、学者对中医学科学性所持的怀疑、歧视态度及言论,也影响着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多,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其他各兄弟院校在高年级开设中医学课程不同的是,我校将该课程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且仅在临床专业开设该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考査课,该课程的学时数相对较少,理论学时只有48个学时。而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几乎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庞杂,重要的知识点多而分散。因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在集体备课时教师普遍感到授课时只能“蜻蜓点水”,不能针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扩展讲授,即使择其重要处讲授,也只能泛泛而谈,无法将很多中医基本而精华的东西介绍给学生,这必然会影响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有脱节现象
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容易出现脱节现象。我校中医学的实训课时有6学时,实践课时少,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操作能力欠缺。受课程安排的限制,部分实践操作还会先于相应的理论内容进行,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所操作的内容感到生疏,毕竟实践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让理论内容的介绍占用很多时间,只能边讲边练,影响了实践效果。而在中医学的实践操作内容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部分,在进行针灸实践操作时,多数学生在进行腧穴定位或针刺操作叙述时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就不能够准确地定位、顺利地进行针刺,少数学生甚至出现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针感的产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酸、麻、沉、胀的感觉,影响了学生对针刺的直观感受,这主要是由缺少练针机会、指力不够造成的。另外,由于学时少,实践机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一些对针灸等治疗方法感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使其感到学习和操作时间不够。
4理论基础较弱且学习目的不明确
我校为医学专科类院校,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医学专业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不熟悉或不了解,有些甚至闻所未闻。并且由于我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县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会从事中医工作,所以缺乏学习中医的热情和兴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考过即忘或考而不过,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学生希望通过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过髙,与实际课程教学情况和教学规律相违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校,中医学教学中存在上述情况,其他兄弟院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在西医院校开设好中医课程,开展好中医学教学,不但是对教育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政策、文件精神的贯彻,同时对学生自身向一专多能化方向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但上述情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只有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才能不断地提髙中医学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新世纪我国医学发展的趋势,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健康。
作者:赵钊,张佩琛,牛晓磊(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上一篇:试论中医学中的时间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