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医学理论在红皮病型银屑病辨证施护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0-14 09:52

  红皮病型银屑病属银屑病的严重类型,是皮肤病中的危重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皮肤潮红,甚则肿胀浸润,大量脱屑,或伴有发热等。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皮肤病病在皮肤,与整体关系密切,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可导致皮肤病变,皮肤病变也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在护理过程中,如何依据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找出致病原因,提出准确的护理方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将会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情志所伤,影响脏腑、气血功能


  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七情太过与不及皆可成为致病因素。情志所伤,脏腑、气血、皮肤腠理功能失调,导致皮肤病变。有资料表明,一些银屑病患者在精神过度紧张或严重精神创伤后发病、复发或加重,焦虑、烦恼、悲哀等心理失衡状态也都能激发银屑病或使之恶化。所以护理中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情志变化,找出影响患者康复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因人而异,辨证施护。不同年龄、病情的不同时期,产生的情志变化也不同。年轻人会因为担心疾病影响工作或遗传给后代,产生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老年人会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加上多种老年病缠身,多担心经济负担问题,而表现为忧愁、抑郁、丧失治疗信心等;而恢复期患者多担心愈后复发,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等。我们针对不同的护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对年轻人要服务热情,细心开导,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卫生知识宣教,着重强调情志与康复的重要性,让患者对本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克服急躁情绪,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工作;对老年患者要多加安慰,关心体贴,细心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帮助老年人解除后顾之忧;对恢复期患者,要鼓励患者多到室外活动,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争取早日康复,减少复发。


  2饮食不节,诱发、加重银屑病


  中医学非常重视饮食护理,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调理得当,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气血充盈,皮肤腠理得以营养,疾病可以早日康复。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如恣食肥甘厚腻,或暴饮暴食,脾胃受伤,脾不运化,湿热内蕴,阻于肌肤,则皮肤红肿;若湿热郁久化火,或饮食辛辣、嗜酒,脾胃积热,热郁化火,火毒炽盛,则皮肤色红赤;若热入营血,血热、血燥,则脱屑、瘙痒。因此,在红皮病型银屑病进展期应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宜食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恢复期由于热伤津液,应多食一些生津润燥之品,如梨、苹果、香蕉等,多补充一些水分和果汁,保持大便通畅;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肾阴虚,可用黑芝麻、核桃肉各等份共捣烂加适量蜂蜜调服,滋养肝肾。

blob.png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有利于银屑病康复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反应。中医护理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因时因地制定相应措施,如春秋季多风燥,穿着要保暖,忌食辛辣,保证充足睡眠,可用北沙参15g,麦门冬15g,冰糖15g,加入大米100g,煮粥食用,每日1次;暑季湿热,穿着要凉爽透气,避免日光照晒,忌食油腻,可用西瓜翠衣、荷叶、鲜竹叶、适量蜂蜜煎汤代茶饮;冬季寒冷,要避风寒,忌食温补之品,以防热从内生,郁久化火、化燥,诱发银屑病。总之既要重视人体内部功能协调,还要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辨证施护,有的放矢


  辨证施护是遵循中医辨证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与常规护理的不同点就在于不仅要明确疾病的诊断,还要分清这个疾病属于什么证,根据不同的证进行施护。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由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护理措施随之而异。如患者皮损不断扩大,颜色掀红,鳞屑增多,瘙痒,伴有怕热、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等,则属血热证,治宜凉血清热,饮食要清淡,多饮水,多补充清凉之品,如芹菜、苹果、梨等;如全身皮肤发红或呈黯红色,甚则稍有肿胀,皮肤灼热,或个别皮损处出现小脓疱,或伴有壮热口渴。便干溲赤、苔黄厚、舌质红绛、脉弦数等,则属火毒炽盛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饮食方面除清淡、多食水果、多饮水外,宜食用一些祛火之品,如苦瓜、苦菜、薏苡仁粥等。


    综上所述,要做好中医护理工作,必须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特别是辨证的基本方法。正确的辨证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前提,只有在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指导下,才能制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护理计划,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南淑华(河北省邢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河北 邢台 054001)


  


上一篇:《内经》中医学心理学思想浅析

下一篇:大专院校中医学专业教学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