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急症工作的建设分析论文(共2篇)
第1篇:中医治急症的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急症,要求诊断辨证快捷准确,处方用药杲断大胆。然临床所见急症,不仅病势险急,而且病症复杂,辨证颇难,处方用药亦难。但任何急症,都有它病证的症结所在,而这个症结又往往隐藏在某一处,反应于某一点,往往是^独处藏奸”。临证必须善察隐微,弄清疾病的症结所在,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果断治疗。否则,虽有奇方妙药,亦无所措手。“病不能识,何以言治?”
1治急性热病察舌要准
中医诊治急性高热症及急性传染病,尤须注意察舌,以辨清其卫气营血、邪正虚实。《伤寒论本盲》说:“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伤寒指掌》说:“病之经络藏府,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况急性热病之中,多有内热壅盛或湿热阻遏的诸多变化,于脉诊往往难凭,而舌诊较为准确,因此温病学家都注重于察舌。据临床所见,察舌在辨治急性热病中,具有见微知着的特殊作用。试举三例以证之。
例11967年6月治农民文某之女,年18岁。初起头痛、发热、畏寒、口渴、呕逆,曾服感冒药物治疗。从第四日始,病人神志昏蒙,即送医院救治。但三日三晚仍然昏迷不省人事,遂转中医治疗。此时患者除了昏迷之外,并无显着症状特点。切脉沉滑。
用镊子撬开病人牙关,但见其满n涎沫,舌上遍布黄滑厚腻苔,反映了湿热痰浊闭阻的真象。《医原》所谓:“舌苔黄腻,湿热明征”。此病原由外感所起,发展演变而为昏迷,当属温病中的邪闭心包。然其舌色不绛,又无灼热、烦躁、谵语等症,显然不是热闭心包。据此舌苔之黄滑厚腻,可以断定,系湿热痰浊蒙闭心包之证。于是用菖蒲郁金汤豁痰开窍,并以鼻饲服药,浓煎频词,病人两日而苏^例2一1986年11月治同事谭某之子,年4岁。
起病三天,发热不休,热势甚高,上午体温,下午40.8C,微咳,咽痛,送某医院急诊室治疗,诊断为急性扁桃腺炎。经用物理降温、抗菌素及输液治疗三昼夜,热势依然未减,患:JL神志亦时而表现不清,且烦躁不安,胸腹灼热,咽喉内两侧有明显红色肿块。询其家长,谓患儿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已二日未进食。察其脉数,指纹深紫。诸症所具,确为“急性扁桃腺炎”。但清热泻火诸药何以不能取效?再察舌色,绛红无苔,原来病变的症结不在气分,而在营分?叶天士指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
绛,深红色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章虚谷并指出:“心主营,营热故舌绛也。……纯绛鲜泽者,言无苔色,则胃无浊结,而邪已离卫人营,其热在心包也'由舌色的绛红无苔,便可察知其病变的焦点是热灼营阴?热邪既灼营阴,必当清营透热,用清营汤,并少加大黄为佐,取釜底抽薪之意。三小时之后药已进半剂,患儿热势开始下降。服完一剂,其热势大减,患儿神志完全清晰。翌日,体温渐趋正常,继以原方去大黄,再进一剂,病痊愈。
例31989一年9月治长沙市民刘妇,年6旬。
深秋发病,里急后重,继则下痢鲜血且发热不休,经某眹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住脘六天,K血仍末控制,且a胸腹灼热,口干欲饫,神烦乱及症,遂谢中医会诊。观患者形羸体弱,面色咣白,卢低息知,呈一派大病衰弱之象,可暴>患者表现异常烦躁不尖,脉象细而疾数,尤见其口唇鲜红,色似胭脂,嘱其张察古,竞见其仝舌红色鲜明,犹如血染一撒,贞.可谓是“胭脂红舌"。
据笔茗所阅//书,似A:此“胭脂红f?”之名,然思《舌鉴辨IK》曾提出一种“红吊舌",谓“全舌纯红,而有深红巧脏府血分皆热。彼此相较,此虽未见深红点.令古纯红,红色极鲜,当属血分热甚无疑.这一特殊的S色,,反映了病证的症结所在,它表叫其病邪为热a;其病位在阴血,热伤阴血必须速取沾热凉血法,人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拟角地菌汤承剂,再加玄参、走冬、地榆炭,嘱服乜剂诊,患#F血、发热及心神烦乱诸症许愈,嗣以&R杨加芍药#后收功。
2治急性杂病审症要真
凡急件杂病往往症状错综,证候复杂,或虚实相兼,或寒热相杂,或阴M似阳,或阳证似阴.或“大实有羸状”,或"罕虚有盛候”。临床辨证必须抓住其中反映实质的特点察其隐微.才能准确地把握治疗.如果不能抓住其中反映实质的症状特点?就不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治疔.《呙学阶梯》说:“诸症务要审辨淸白,若审辨不清,生死立决,医者岂可藉三指以足法,恃眼界以明高?凡遇疑难之症,辨而又辨,审而再审。……察病要的,单症要真,两者切当,何愁症之不明,病之不愈也乎!”可见审症是辨治急性杂病的关键,兹举临床实例H则为佐:例I1978年7月治石杨某之子,年6岁。
发热,四肢抽揄,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眼上吊,噤不语,嘴角流涎,时时呕逆,唇靑紫舌荇黄哗,指纹紫滞、状为惊风,亦属痒病..细审其症,患儿身热如火而两足厥冷,肚腹膨胀.,卯其饮食及大便情况,家答H:患儿于昨晚曾食甜洒一碗,不久即呼腹痛,子夜时汗始呕吐、发热、继而抽搐,大便一挣夜凇解,.综析诸症,一其胶胀不大便,身热两足冷,是本病中反映本质的症状特点。它表明食积化热是其病变关键。由于食积化热,造成阳明腑实,然后发为痉病。箱抢《金匮要略》所迷:“痉为病,一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酚设,与大承气汤务在泻其积热,.逋其腑一实。本方并加一味葛根止痊。
例21%9年冬治疗农民杨某,年17岁.患左侧少腹痛,病发7天,愈痛愈烈,少腹部胀痛拒按,呕吐不能食,以担架抬来就诊。其时患者腹痛不休,呼叫不绝,口唇面颊青紫,四肢厥冷。究其疼痛部位,一乃左侧F腹与右侧阑尾点正对峙的部位指头大一点处剧烈W痛。&欲伸手触之,患#惊呼拒绝,{「1a其少腹部胀满,而大小便却并无异常。望其舌二有黄荇,舌T紫筋明M,脉象沉伏。细审诸症,少腹部固足一点剌痛不移及少腹胀满拒按是其突出的特点,它表明瘀血在少腹,属瘀血腹痛?仲景所论蓄血证即足以“少腹急结为主要特点。戴元礼说:"死血痛者,痛处不行移者是也”。因此本病当从瘀血论治,以桃核承气汤合失笑散通瘀活血,再加竹茹降逆止呕,一剂而痛缓,三剂而病愈。
例31978年深秋治建筑工人丁某之疾,突发腰痛,痛引背腹,呼叫不绝。病经四,曾以闪挫腰痛、寒湿腰痛论治,而针剌服药均末取效。视病人面色淡白,四肢欠温,腰痛拒按,不能俯仰转侧,动则痛剧,并觉背胀腹满。舌荇白滑,脉象沉弦。其状似闪挫腰痛,却并无闪挫史;证似寒湿腰痛,乂难有如此急剧。细细察之,发瑰病一人腹中响鸣、漉漉有声;口中泛泛,频吐清水.隐微之处真象大白,原来是水饮为患。盖水为阴邪,而肾属寒水之脏,今水寒之气客于水寒之脏(由于腰者肾之府”,于是腰腹胀痛)。《金匮要略》曾指出:“肾水者,…??‘I脐肿腰痛《诸病腺候论》亦曾指出:“肾主腱脚,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相抟,浸积于肾,肾气内着,不能宣通,故令腰痛'治以蠲饮逐水,温散阴邪,所谓“其下#,引而竭之”是也。用五苓散合禹功散,服药-剂.痛势即缓.连进三剂.腰痛乃愈。
作者:熊继柏(内经教研室)
第2篇:中医治急症工作的建设探讨
近年来,众多的祖国传统医学工作者在研究中医治疗急症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医急诊工作的建设,笔者试就中医治疗急症略作一些思考与探索,以求抛砖引玉。
1思考
古代医家在探讨急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至今仍存留不少问题。
1.1中医理论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因为急症的特点是发病危急,变化迅速,如果辨证论治体系没有反映相关的现代科技竞争需求及救治病人的创新和突破,就要受到客观实际的挑战。如农药中毒患者,若不明病因,只根据临床出现的瞳孔散大、冷汗淋漓、二便失禁、四肢厥冷等症状而辨为“亡阳”证,投以四逆汤等药,后果将难以设想。
1.2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因为中医对急症的治疗,主要是急救技术的应用,在这方面如果没有特色和专长,很难固守中医急诊的阵地。虽然国内有关单位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研究单位比较少,研究的范围也比较窄。
1.3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目前,中成药大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标准和规范的检验方法,用于临床的疗效确切的中医治法专效新制剂为数不多。
2探索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制定出一套总体规划,米取有力的措施,以减少中医治疗急症的科研的低水平重复和授受知识的陈旧,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提高。
2.1充实和发展中医急症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在积极开展中医急症研究的今天,搜集整理中医急症文献,并加以创新发扬,无疑是大有裨益。但是,为了能更好地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就要允许各界人士多多挑刺,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设想。
并通过临床验证,开辟出高效可靠的中医治疗急症的新途径。以探索急症辨证论治为重点,发展和创新辨证论治体系,使临床资料逐步客观、量化。把“急症病名诊断”、“急症异常指标”、“急症治疗规范”和“急症疗效评判”等提高科技水平。
2.2改进和更新中医急救技术积极探索中医治疗急症的临床优势,充分挖掘古代医家和散在民间创制的急救技术加速改进和提高中医急救诊疗技术。
2.3加快研制中药急救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为中药开发提供了高科技技术平台。研制具有急救专效的中药新产品,应进行中药处方的筛选和药效学、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提取分离中药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研制符合现代技术要求的中药制剂。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剂型单调、疗效缓慢及应急性能差等不足之处,筛选出对急症治疗最为可靠的方法、方药及给药途径。开发出各种定型的中药急救新产品,并探索研制出一套高效的静脉给药的中医药剂型,并尽快制定出能为国际认可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严格按GMP规范生产中成药。
3结语
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确不尽人意,但有志于中医现代化的学者们己经认识到种种不足,并准备努力奋斗,积极投入到相关的工作中去,为中医治疗急症开拓出新的篇章。
作者:易昌衡(衡南县中医院,湖南衡南)